搜索感兴趣的内容

新闻资讯>新闻热点

穿行老建筑感知城市历史文化,这群中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7月6日讯(记者冷靖华)“如何实现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导入新的功能,让历史和未来融合,提振旧空间,彰显文化自信,这些以后可就看你们了……”7月6日,在平和打包厂内的“鹅社书店”活动现场,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涛的期盼,赢得了武汉六中上智中学30多名师生的热烈掌声。        


陈涛为孩子们讲述老汉口的故事。长江日报记者冷靖华 摄

据了解,这场中小学义务教育课外实践“越课堂”活动,是由共青团武汉市委员会指导,长江日报主办、越秀地产华中区域公司协办,武汉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公益支持。活动特别邀请到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涛,与长江日报小读者一起,参观“藏”在老汉口中心里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讲述如何在历史建筑、街区的保护利用和城市更新中,融合现代元素,让老建筑焕发新光彩。              

“镇馆之宝”成为参观师生的关注焦点


孩子们都好奇地围着“镇馆之宝”摸索开箱的机关。长江日报记者冷靖华 摄

在武汉警察博物馆里,当讲解工作人员讲起二楼其中一间展室中央的保险柜时,瞬间吸引了所有参观师生的注意力。

这个保险柜名为哥特式霍伯钉保险柜,看上去如同一个没有钥匙孔的铁皮箱,只是箱子的外层布满大小不一的半球形凸起。

当工作人员介绍,开箱的机关就藏在这些凸起中时,好奇的少年们立刻跃跃欲试,有的按,有的转,有的推……箱子机关被解开的瞬间,所有人都开心地笑起来。

“我就在江岸区读书,一直很喜欢这片老建筑,家里还带我参观过二七纪念馆和八七会址。参观后,相关历史我记得格外熟。”性格开朗的潘晨宇告诉记者,他们都是来自六中上智七年级一班的学生,大家都很积极报名参加,希望借着走出来的课外学习机会多积累历史人文知识。

潘晨宇的母亲潘文华也一起来参观,她说,家里很注重培养孩子对所在城市的人文历史的学习和了解,武汉的文博场馆众多,每次暑假,她和孩子父亲都会带着孩子到各个博物馆打卡,“这些历史不仅能加深孩子对城市的了解,也能从中学习先辈的精神,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和懂得感恩的优良品质。”

百岁老厂房激发学生职业梦想


平和打包厂整旧如旧。长江日报记者冷靖华 摄

“这里的每一块砖,都是采用特殊工艺,经过层层工序,才修复还原的。”现场负责解说的江岸区国资公司工作人员陈倩茹介绍,平和打包厂始建于1905年,是当时汉口开设最早的棉花打包厂之一,也是最早的大型钢筋混凝土、大跨度采用钢梁和设有喷淋消防系统的建筑。

据了解,这座已经有110多岁的红砖老厂房,见证了老汉口近代工业发展变迁。经过整整两年的整体修缮,正打造成为武汉市文化科技创意园,目前园区内已入驻了45家文创企业。


学生们认真聆听讲解员对建筑的介绍。长江日报记者冷靖华 摄

“参观完平和打包厂,我突然萌生出未来成为一名优秀建筑师的想法。”一名中学生边参观边告诉记者,他是土生土长的武汉孩子,但发现以前自己对武汉了解得还是不够全面,现在越了解就越热爱自己的城市,热爱自己的家,他希望也能在未来为武汉的城市更新、老建筑的保护修缮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中上智七(一)班历史老师姚星介绍,校内的学习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学校希望能借着这次活动让孩子们走出校园,沿着自己所在的江岸区老建筑,学习武汉的人文历史,感受老建筑与新时尚融合的魅力,更加开阔眼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历史人文教育,就应该从孩子抓起。”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涛介绍,他从老汉口的由来和历史演变,到每个区域不同风格的建筑特色,最后再向孩子们介绍历史建筑如何保护与更新,希望能在为孩子们普及汉口历史风貌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让他们学习更多历史知识,增加他们与城市共荣辱、同进退的主人翁意识和热爱情怀。

【编辑:邓腊秀】

宝葫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bhw@aibaohu.com



0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