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感兴趣的内容

首页>文献资料

嘉善路131-143、169弄优秀历史建筑


建筑概况

名称:嘉善路131-143、169弄优秀历史建筑

地址:嘉善路131弄1~6号、137弄1~6号、143弄1~6号、169弄1~4号、169弄6~14号,169弄16号

保护类别: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类别为三类

建造年代:131弄1~6号、137弄1~6号、143弄1~6号始建于1931年169弄1~4号、169弄6~14号,169弄16号始建于1943年

建筑风格:新式里弄

设计单位:德和洋行

营造商:德和洋行

结构类型:砖木结构

建筑层数:131弄1~6号、137弄1~6号、143弄1~6号均为四层的砖木结构房屋169弄1~4号、169弄6~14号,169弄16号为十四幢三层的砖木结构房屋

建筑高度:见图纸

建筑面积:约8114平方米

耐火等级:四级

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调查

嘉善路131弄、137弄、143弄房屋始建于1931年。该住宅区原属甘村的一部分,其中131弄1~6号称甘村一弄,137弄1~6号称甘村二弄,143弄1~6号称甘村三弄。原始建筑面积共4576m²,搭建建筑面积约56m²。房屋产权分为国有、代管两种。甘村总占地面积3506.84m² ,还包括永嘉路253~275号三层街面房。

嘉善路169弄楼房始建于1943年,住宅区原名:翠竹乡,该房由当时的德和洋行设计、承建,后分宅出售。

历史区位

嘉善路是一条历史悠久的马路。

民国2年(1913年)建造,以法国驻沪领事名命名甘世东路(Route Kahn Gaston)。民国32年(1943年)以浙江嘉善改今名,沿路为住宅,其中包括嘉善路131~143弄、169弄。

嘉善路是一条历史悠久的马路。旧称甘世东路在上海很出名,因为这里是很大的马路菜场,路上摆着各种菜摊,大路两边摆满了大摊。肉摊砧板有写字台的台面大小,半片整猪可以放在上面砍切,摊前的横杆上用很大的铁钩吊挂着半片半片的整猪。鱼摊放着好几个洗澡盆大小的鱼盆,盆里面养着各色活鱼,任顾客挑选。蔬菜摊也很大,品种齐全,花式繁多。甘世东路小菜场的“摊”其实和“店”也差不多。

甘世东路小菜场的摊子,晚上收摊,但摊位上的有些设施是不收掉的,譬如猪肉摊的砧板肉案,摊位上的棚子,大伞所以,就是到了晚上,这里也没有汽车开进来,开车的都知道这里是小菜场,崎岖难行。现在,在有些原住民心里,嘉善路早就是他们的“后花园”。

嘉善路现今在徐汇区东北部,北起复兴中路,南至肇嘉浜路。该路长794m,宽14.5m~15.7m,车行道宽9.0m~9.5m。

历史修缮次数

嘉善路131弄、137弄、143弄约在1980年进行过大修,给水管局部更换。 嘉善路169弄约在1969年有过一次大修,在1980年又进行过修缮。

建筑风格与特点

建筑风格

嘉善路131弄、137弄、143弄原属甘村的一部分,其中131弄1~6号为甘村一弄,137弄1~6号为甘村二弄,143弄1~6号为甘村三弄。


甘村是比较典型的新式里弄,保留了上世纪30年代的砖木结构里弄风貌,具有现代派建筑风格元素。房屋为东西走向的四层住宅楼,整个南立面由三组两个圆弧窗相连而形成的竖立面组成,北面有六个直接进二楼居室的楼梯。底层原为车库,屋面为缓坡顶。

嘉善路169弄楼房始建于1943年,住宅区原名:翠竹乡。


翠竹乡是比较典型的“法式”独立花园住宅区,属新式里弄,水泥砂浆糙面墙面,双坡瓦屋顶,北面转角处设圆柱状烟囱,囱顶尖塔形,对立于弄道两侧。



建筑形态

嘉善路131弄1~6号、137弄1~6号、143弄1~6号为三排四层砖木结构住宅楼,建筑平面呈矩形,长约50.4m,宽约9.7m,建筑总面积共5088m²。


嘉善路131弄1~6号、137弄1~6号、143弄1~6号为三排四层砖木结构住宅楼,建筑平面呈矩形,长约50.4m,宽约9.7m,建筑总面积共4632m²,始建于1931年。建筑外立面采用拉毛混合砂浆,平瓦屋面,瓦楞、混凝土压顶出线,烟囱及冒头均用混合砂浆和黄沙水泥面层。房屋采用钢窗,设有卫生设施、阳台、天井花园围墙。

嘉善路169弄1~16号房屋系三层住宅楼,共16幢砖木结构楼房,建筑面积共3026㎡。房屋建筑平面呈矩形,长约10.3m,宽约8.0m。


房屋外立面为水泥砂浆糙面外墙面,分混合砂浆和清水泥浆二种(历次修缮改为拉毛)。房屋采用钢窗,设有晒台、阳台、卫生设施,内有木楼梯、栏杆、扶手,楼板为木搁栅楼板,墙脚设有踢脚板。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述建筑属于比较典型的新式里弄住宅。

建筑师与营造商

嘉善路169弄由当时的德和洋行设计、承建。

德和洋行(Lester,Johnson&Morriss)曾经是上海最著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

1913年,由英国侨民、地产商雷士德(Henry Lester,1840-1926)、马立师(Gordon Morriss,即今瑞金宾馆1号楼旧主人)和约翰逊(George A.Johnson) 合伙组建。


亨利·雷士德

亨利·雷士德1840年出生于英国的南安普顿弟兄四人,他是老幺。他在一所大学攻读建筑学,获学士学位后返回家乡。不幸的是,他的三个哥哥都患上了一种不知名的病而先后去世,在他的心灵中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无限的恐惧。一位医生指点他--离开家乡,离开英国,离得越远越好。于是,雷士德带着无限的遗憾和惆怅,于1867年与他的另一位同胞马立师搭乘一条货轮来到上海。

上海开埠之初,进入上海的侨民主要为传教士、商人、外交人员,总数只不过百余人,其中极少专业的或职业的建筑师或工程师。雷士德成为进入上海最早的建筑师之一。他到上海的当年就与工部局签订了一份三年的服务合同,负责租界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监督。当时,一位叫史密士(Edwin Smith)的美国人创建的史密士洋行(Shanghai Real Estate Agency)已购进了租界的大量土地,成为上海早期最大的地产商,但房地产的开发和建设必须有专业的建筑师,于是,应史密士之邀,雷士德就成了史密士的合作伙伴和洋行的主要股东,当19世纪80年代史密士退休回国后,史密士洋行名下的房地产几乎全部转入雷士德的名下,雷士德成了名赫上海的房地产巨子

其主要作品有:

先施公司(南京东路646号) 1917

日清汽船公司(中山东一路5号) 1921

普益大楼(四川中路110号) 1922

字林大楼(中山东一路17号) 1924

台湾银行(中山东一路16号) 1926

仁济医院(山东路145号) 1932

雷士德工学院(长治路505号) 1934

三菱银行(广东路85号) 1936

迦陵大楼(四川中路346号) 1937



建筑价值评估

建筑的历史价值

嘉善路131-143、169弄的总体布局沿用了里弄的空间组织方式,采取总弄与支弄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基地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及形状、大小等因素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属于新式里弄住宅。新式里弄脱胎于后期石库门里弄,是在旧式石库门的基础上改良发展而来的连排建筑,为争取良好的日照与通风,围墙高度被大大降低或用低矮栅栏代替,封闭的天井变成了开敞式的小花园。建筑空间形态由封闭转向开放,建筑形式以现代派风格设计,很少采用中国传统形式。新式里弄着眼于体现新的生活时尚,反映新的价值观念。对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朝向、间距、通风、隔声等成为新式里弄空间布局的基本要求。同时,在室内还力求配置方便生活的卫生设备和煤气炉灶,极力反映那个时期的城市中产阶级生活状态和文化品位。最能体现老上海高级住宅的味道。

嘉善路131-143、169弄是衡复风貌区内保留较为完好的历史建筑群,修缮、保护好这一优秀历史建筑,能传承上海历史,记忆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


建筑的科学价值

新式里弄既继承了石库门民居的一些传统做法,又为花园里弄民居提供了必要的借鉴,在里弄民居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一种建筑形态,它探索了与当时城市中上层阶级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空间组织方式和形式表现方法。几近完全西化的风格,表明中国文化在当时的现代化的进程中还没有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这也是中国文化在其几千年的历史上,第一次由对外来文化的兼容转变为对外来文化的适应——至少在文化的表现形式上是如此——从此也开始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过程。20世纪30年代以后,新式里弄进一步发展,演变出标准更高的新式里弄住宅。


建筑的艺术价值

嘉善路131-143弄虽然没有非常华丽的立面,建筑的外立面和现在的设计几乎没有什么大变化。但该建筑是在七十年前,西班牙风格、古典主义风格、装饰艺术派等风格流行的那个时代,采用简约的现代派风格尤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较高的艺术价值,嘉善路169弄采用典型的“法式”独立花园住宅,尤其是北侧的圆弧形烟囱别具一格。建筑的平面布局已经体现现代生活,有较高的前瞻性。


0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