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坪镇龙潭村,是仡佬族发源地,有“世界的仡佬”之称,是全省20个少数民族文化村和全省首批公布的14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更是全国唯一的仡佬族文化保护建设村寨。
龙潭仡佬族文化村,是全国仡佬族文化保存较好的村寨,位于乌江主要支流洪渡河畔,建寨已有700多年。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环境优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仡佬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9%以上,为申姓仡佬族世居地。据专家考证,这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仡佬古寨”,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
仡佬族是世界上最早攻取丹砂冶炼技术的民族,龙潭村寨仡佬族的祖先们早在商王太戌时期就开始了丹砂的冶炼。

龙潭村先分前寨、中寨、后寨、茶地四个自然组,据史籍记载,仡佬族的先民“濮人”,早在殷周时期,就在这块土地开荒辟草,男子以烧炼丹砂为业,妇女则从事农耕和纺织,繁衍生息,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仡佬族文化。素有“黔北历史看务川、务川历史看大坪,仡佬族历史看龙潭”之说。村寨三面环山,一面临潭,寨内石板铺路,石巷幽深、自然古朴、景色迷人。古寨建筑保存十分完好,房屋建筑大多为木构建和木装修,木质的门、窗上都有雕饰各异的吉祥图案,手法多采用镂空雕刻,其构图精美,想象奇特,雕工细腻。在龙潭村仡佬族民居的木质门窗上,遍饰造型各异的吉祥图案,诸如福寿禧、耕读渔樵、二龙抢宝、双凤朝阳、野鹿含芝、喜鹊闹梅、吉祥牡丹、麒麟望日、岁寒三友、连年有余等等。众多图案,雕刻动物,或者植物,取其谐音,以为吉利。特别有趣的是,许多吉祥图案,采用组合手法,造成特殊效果。如单看似游鱼,组合为蝙蝠;单看似南瓜,组合成莲花;单看似两只桃,组合为两尾鱼,等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建筑年代在清咸同至民国年间。
龙潭境内人文景观、旧颜古迹丰富,高岩老祖赐福灵山、赐福灵台、天子洞、葛洪炼丹洞、宝王殿遗址、做官府遗址、葛洪洗笔池、洗药池、长寿龟、长生鹤、天子炼丹炉灶、瓮溪桥、古汉墓群、敕赠文林郎申俊(申佑之父)之墓及墓碑、申佑祠、申佑衣冠冢、清代进士礼部主事申尚毅故居等,无不体现着这一方水土神秘的传奇色彩。在这些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以明代申佑的事迹较为突出并得到考证。申佑(公元1425年—1449年),字天锡,务川火炭垭(即龙潭村)人。明正统九年(公元1445年),官居四川道监察御史。在当地,申佑拯救“君”、“亲”、“师”的三烈事迹广为流传,可谓家喻户晓、孺妇皆知。后人称颂其“扼虎吭而夺天亲兮”、“挫狼狠而保帝驾兮”、“舒龙颜而解师危兮”。

申佑故居


仡佬族民间文艺主要有狮子灯、花灯、龙灯、乐器吹打、唱歌等民间文艺活动。其形式独特,各具特色、气氛热烈、场面感人,格外扣人心弦。
悠久的建寨历史,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风光,神奇的神话传说赋予了龙潭村别样的神韵与魅力。只要你来到龙潭村,热情好客的仡佬人会端出他们精心酿制的油茶,让你在绵长的香味中细细品味悠久、神秘的丹砂文化历史。
龙潭仡佬古寨,原名火炭垭,位于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坪镇龙潭民族文化村境内,已有700余年的历史。古寨布局及其建筑风格极为独特,由前、中、后三个自然村寨。前寨出人才,中寨出富翁,后寨出美女。古寨三面环山,一面临潭,寨内石板铺路,山石围墙民居群既独立成院,又相互连通,寨院幽深古朴;房屋窗雕构图精美,想象奇特,手法细腻,香翕神位修造讲究。被专家评为:“工艺最为精湛,世界上最为古老的仡佬村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