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市铜城镇龙岗古称芙蓉岗,建制有一千二百多年,地处水乡,东枕高邮湖,南傍铜龙河,为一方风水宝地。古镇境内现存古民居建筑多建于清、民国时期,为青砖小瓦结构,排山隔扇,镂空雕刻,平门格扇,浮梁浮柱式建筑,均为四合院样式。这里出过戴门一状元,韦门双探花和陈门四进士,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厚重的地方。这里三面环水,老街纵横,其古屋,古庙,古楼,古牌匾大都建于明清时期。1941年8月抗大八分校迁至龙岗,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二师师长罗炳辉曾先后兼任八分校校长。八分校在龙岗办学期间,共招收学员4期,为部队和地方培养了2000多名军政干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解放后八分校改为龙岗小学,1985年八分校旧址群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宗教场所爱国主要教育基地、省、地、市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铜城龙岗,古称“芙蓉冈”,因地貌形似一朵盛开的芙蓉而得名。龙岗建镇千年,位于安徽省天长市东北、高邮湖西岸。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清代曾出过状元戴兰芬,兄弟文武双探花韦镜湖、韦镜川,陈门四进士陈干豫、陈干荆、陈以刚、陈以明等。
清道光二年(1822年),朝廷为道光皇帝登基而专设恩科会试,六岁即能赋诗属对的龙岗学子戴兰芬,高中本科状元。至今在天长流传看许多关于戴兰芬的传说,相传他进京会考,本居第九名,皇上见其姓名、籍贯富有吉祥之意:天长地久(第九),代代(戴)兰芬,遂钦点为状元。
由干毗邻高邮湖,龙岗的水路交通非常发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一直是本地区的商贸中心,这里人口稠密,人民生活较为殷实,商贾大户众多二镇内民居十分考究,多为青砖小瓦,排山隔扇,浮梁浮柱式建筑。这里的民风淳朴,香火鼎盛,东、西、南、北、中都建有庙宇:东有“观音寺’认西有“三宜殿”,南有“二曾庵”,北有“白景子庵”,中有“真武庙”等十余所庙字。
抗日战争时期,龙岗成为培养我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干部的摇篮。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进行了整编,原江北指挥部所辖第四、第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整编为第二师,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兼任师长,罗炳辉任副师长。为加强部队和根据地建设,遵照中共中央和新四军军部的指示,二师筹建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1941年a月,抗大八分校在天长张公铺成立,张云逸、罗炳辉分任正副校长。由于日军的疯狂大扫荡,抗大八分校几经辗转,于同年8月迁至古镇龙岗。抗大八分校在龙岗办学历时四年多,共培训学员四期三千多人,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龙岗古镇是我党我军历史上拥军爱民的典范,由于日寇的侵扰,龙岗的商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空闲的房屋较多,为抗大八分校提供了较为宽敞的生活和学习场所,学校下设机构,党政军领导和学员都散居在老街民居中,龙岗三百多民宅里,家家都有抗大学员。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陈毅、张云逸、粟裕、郑位三、罗炳辉、方毅、邓子恢、张劲夫等先后在龙岗工作生活过。抗大八分校旧址现为安徽省国防教育基地,安徽省反腐倡廉预防犯罪教育基她,滁州及天长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滁州市国防教育基地,滁州天长两级反腐倡廉预防犯罪教育基地,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皖东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
天长市铜城镇龙岗古称芙蓉岗,建制有一千二百多年,地处水乡,东枕高邮湖,南傍铜龙河,为一方风水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