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宝葫网

优秀历史建筑——徐汇观象台

建筑概况

原名称:徐家汇观象台(The ZI-KA-WEIObservatory)

现名称 徐家汇观象台

地址: 蒲西路166号

保护等级: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4,4公布,目前挂牌为“徐汇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保护类别 :三类保护保护编号 4D047

原建筑功能 :办公、气象观测、展览

层数: 4层

建筑高度 :16.52m(维持现屋顶结构标高不变)

原结构类型 :砖木结构

建筑面积: 3249㎡

建造年代 :1901年设计者  

扩建大修年代:上海市气象局扩建大修年代1908年(拆除砖塔),1955年,1970s(中央塔楼水泥覆盖,推测年份),1997年结构形式 主体部分为砖木结构,局部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总用地面积 1138㎡

建筑耐火等级 :拟提升为三级


建筑基本情况

上海市气象局徐家汇观象台,原名徐家汇观象台建于1901年。建筑属于早期仿古典式风格。立面对称布局,清水青砖外墙,红砖装饰,转角砖柱红砖青砖混饰,半圆券门窗洞,窗框和窗下装饰采用红砖,局部墙身带有齿形饰,部分窗框由红砖砌筑隅石状。平台和室外楼梯采用古典式宝瓶状栏杆。塔楼中央有原圆形大钟,1997年大修后拆除。塔顶原有铁塔,用作测风,铁塔于1963年拆除。

上海徐家汇天文台:原台长田国柱于1918年所著《上海徐家汇天文台记》,法文为:observatoire météorologique etsismologique,直译为“天文气象台与地震”。1928年所著法文书《徐家汇天文台》,法文名为I’Observatoire de ZI-KAWEI.

徐家汇观象台:1954年6月,地磁和地震工作划归地球物理研究所领导,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徐家汇观象台,而天文工作划归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佘山观象台。1958年,徐家汇观象台和佘山观象台迁址本基地内。推测,建筑由此更名为“徐家汇观象台”,并延续至今。自1959年4月至今的大部分期间内,建筑都隶属于上海市气象局。

基地概述: 本案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徐家汇社区139街坊内,该社区北临新华路历史文化风貌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南接龙华历史文化风貌区。社区内有徐光启墓、徐家汇天主教堂、徐汇公学、徐家汇藏书楼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上海气象科技园位于徐光启公园以北、漕溪北路以西,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以南,规划用地面积为30430平方米。

历史沿革与价值评估

徐家汇城市空间格局变迁

徐家汇形成:明代末年,爱国科学家、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葬其父徐思诚于蒲汇塘、肇嘉浜、李纵泾三水汇合处西南侧,并在墓旁结庐守制,同时进行农业实验,他死后亦归葬于此处。其后,部分家族由上海县城内迁来定居,初名“徐家库”,后渐成集镇,人们称其为徐家汇。今徐家汇泛指广元路、虹桥路南,宛平路西,徐虹北路,蒲汇塘路以北一带地区。

法租界开辟: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法国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上海县城和英租界之间地段作为法租界,后向西扩张,1914年将地界扩张至徐家汇。1860年代太平军进攻上海,公共租界当局修筑军路“英之徐家汇路” (即今华山路)。法租界修筑通向徐家汇的军路“法徐家汇路” (即今肇家浜路和东首的徐家汇路),东端是斜桥,使得与上海市区相连。1900年法国当局实行法租界道路计划,修筑宝昌路(1915年更名为霞飞路,即今淮海中路),与杜美路(今东湖路)和毕勋路(今汾阳路),跟徐家汇增进了联系。1914年法国公董局制定完整的道路计划,对界外的道路网按照方格网结构进行填补。构筑了辣婓德路(今复兴中路)和白赛仲路(今复兴西路);贝当路(今衡山路)、宝昌路(今淮海中路)与肇嘉浜路三路相交于徐家汇大教堂,形成一个放射状交通广场。1922年,法国公董局又新开辟了一条直通徐家汇的景色优美的林荫大道贝当路(1943年更名为衡山路)。1925年,法国公董局再筑乔墩路(今淮海西路),直达徐家汇。至此,徐家汇通过法租界的扩张与筑路逐渐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徐家汇境内主要道路不变,填平了肇嘉浜(1954年,将这条臭水浜建成为3公里长、33米宽的林荫大道)、蒲肇河、蒲汇塘,建成林荫大道。1958年、1974年又两次把漕溪北路改建成1500米长、56米宽的钢筋混凝土大道,成为贯穿市区南北的主要交通干道——肇嘉浜路,东西一段的蒲汇塘填平后成为现在的蒲汇塘路。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1988年开始了徐家汇地区的技术产业开发。1990年又加快招商引资,建立徐家汇商城一期,1995年地铁等立体交通建成,使徐家汇广场为中心的市容发生重大变化。如今的徐家汇已是上海经济总量排行第一的繁华商圈,吸引着无数游客与投资者。

教会社区历史

开埠前——天主教会传统: 明代科学家、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可谓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他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徒,被称为“圣教三柱石”之首。1600年徐光启与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相识,两人出于对科学的热爱,建了立深厚友谊。两人除了在科学研究方面有密切的交往,利玛窦还十分热衷于发展徐光启成为天主教徒。1608年,徐光启邀意大利人郭居静来沪开教,成为上海第一个天主教徒,并动员其全家加入天主教。从此开辟了徐家汇地区的信教传统。

开埠后——江南传教中心:清朝雍乾嘉时期,朝廷开始禁教,加上在欧洲耶稣会的解散,使得上海的天主教事业备受影响,直到道光朝颁布上谕解除禁教,才开始逐渐恢复。1843年上海开埠后,法国耶稣会始重返江南,登陆上海。他们想重操其先辈的做法——传教和办科学事业同时进行,重现天主教17、18世纪在中国的地位。 1842年6月,法国耶稣会南格禄主教等来到上海,取得徐家汇一片地,设立耶稣会总部。后陆续建造了藏书楼、徐汇公学,博物院、观象台、天主教堂等建筑。 1860年代,小刀会和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因为英法联军驻守徐家汇,太平军无法占领此地。同时,镇、苏、常、松数府的天主教民和一般难民都蜂拥至上海避难,徐家汇从一个十几户的农村发展成为上海和江南最大的天主教社区。1872年8月“江南科学委员会”成立。江南教区主教郎怀仁起初想在两江总督驻地南京开展“江南科学计划”,后因为南京发生重大教案,本计划在南京筹办天文台的计划被迫撤回上海徐家汇。正是由于徐家汇远离战乱,天主教会在此享有独一无二的安全感,再加上这里有良好的虔诚的信徒,且上海交通便利、经济富庶,是教会富足财政的可靠来源,耶稣会才在19世纪70年代确认徐家汇为传教中心。


机构发展史

初建时期:道光二十一年三月(1841年4月),南格禄神父任江南新教区首人耶稣会会长,他来华前在耶稣会初学院讲授数学和物理。因为看重天文学在促进教务发展方面的作用,南格禄受耶稣会总会长罗当指示,先在巴黎学习天文台管理知识,并拜当时法国著名天文学家拉尔热托为师,学习专业天文。南格禄来华时携带有天文资料,四架天文仪器。南格禄早在1845年筹划建立观象台,但因故未能实现。1865年和1869年,曾在斯通赫斯天文台学习的刘德耀神父和高龙鞶神父先后来中国。他们先来到南京筹划建设天文台事宜,但当时南京正发生太平天国起义军和清兵的故事,他们放弃了原来的打算,回到上海徐家汇。1872年8月,在徐家汇教士住院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上,郎怀仁和古振声(当时为上海耶稣会会长)决定了在江南教区实施科学和文化研究的方案。1873年2月,观象台开始动工,地址选在现徐家汇区第二中心小学处,当时是在肇嘉浜的边上。五个月后,观象台建成。初始的观象台为平房,有三个厅,西厅分成两间,为神父们的卧室,中厅为业务室,东厅作图书室。1880年,上海遭受强台风后,在外商轮船公司等社会各界的一致要求下,徐家汇观象台采购仪器,准备筹设航海服务部,并扩建办公楼为两层楼房。1899年,因业务扩大,旧有房屋不敷需用乃兴建新台,于1899年在徐光启墓东首辟地建起新台,光绪二十七年(1901)建成。迁入后,旧址称“老天文台”。此即现气象台。

扩大时期:1884年9月1号正式成立外滩信号台,为停泊在黄浦江和进出上海港的舰服务。1898年,观象台接到了一架出色的附有赤道仪的望远镜,能随星辰的运行而随时移动,并装有两架附有赤道仪的望远镜,以供观察与拍摄照片之用。由于徐家汇地面容易振动,不利于观察,决定安装在佘山山顶上。天文学部迁至佘山。1908年,由于离天文台500公尺的地方已有单线双轨电车行驶,“电车行驶时,未免使磁针变易常度”,磁气学部迁往40公里外的昆山陆家浜。徐家汇观象台仅存气象学与地震学两部。民三年(1914年5月18日起),为进一步扩大服务,徐家汇观象台通过法租界私设的顾家宅无线电台每日两次向海船播发时间信号和海洋气象预报,使其从悬挂信号服务,发展到无线电广播服务。

衰落时期: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时任台长雁月飞收容数百难民。1940年,日军占领徐家汇周围区域。徐家汇观象台与外界中断联系,但气象台和佘山天文台的工作照常进行,很多有价值的课题都得到解决。时任气象部主任的龙相齐利用自己的“意大利关系”使徐家汇观象台免受日军侵占,同时为大量的难民提供了庇护场所。尽管如此,徐家汇观象台依然受到了严重影响。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科研工作被迫停止,人员逐年散失。观象台研究工作衰落。

新生时期: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翌年12月12日,中国科学院和军委气象局共同接管了徐家汇观象台和佘山天文台。徐家汇气象部分由军委气象局接管,授时、地震和佘山天文台由中国科学院接管。徐家汇观象台改组为上海气象台和上海天文台。1954年,上海市气象台扩建为上海中心气象台。1957年3月,上海中心气象台作为我国三大海洋气象预报中心之一,负责发布北纬35度以南的黄海、长江口(包括江阴以东长江江面)东海和台湾海峡区域的海洋气象预报、预警。1957年秋开始,观象台各部门陆续迁入南丹路新址。1962年8月,徐家汇观象台和佘山观象台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1958年12月,上海市10个郊县(原浦东县1960年并入川沙县)全部实现了气象站网的建设。1959年,经上海市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上海市气象局正式宣告成立。1961年,上海民航气象台移交民航系统,更名为民航上海管理局气象台。1978年,上海市气象科学研究所、上海台风研究所正式成立。1965年,上海民航气象台成立,为民航飞机起降提供气象保障。1965年,开展了中国最早的业务数值天气预报。1985年1月,新建的上海气象大楼竣工启用。大楼高14层,建筑面积为11231平方米,是全国气象系统第一座高层气象业务大楼。1988年5月,全国第一个区域气象中心——上海区域气象中心落户上海,成为上海区域气象通信枢纽。2002年,中国气象学会台风委员会成立(依托上海台风研究所)2003年11月,上海在全国率先全面完成了郊区大气探测自动化、预报会商可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2003年,徐家汇观象台成为现代化气象业务基点、气象科普教育点,市民休闲景点。2009年,上海海洋气象台成立。2010年,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徐家汇观象台作为世界气象馆的副展馆,向市民开放参观。2012年12月,上海市气象局在徐家汇观象台内举办了“徐家汇观象台140周年暨国际世纪气候站主题展”。如今,上海市气象局委托致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及上海联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进行徐家汇观象台的修缮设计。


气象观测与服务史

教会经营时期:1865年,刘德耀神父为董家渡修道院的科学教授,在董家渡开展有气压、气温、湿度、降水、风及有关天气现象观测,止于1872年12月。1872年12月1日,徐家汇观象台继董家渡之后于开始气象观测。1874年,徐家汇观象台开始进行简要的地磁要素观测。1879年筹设航海服务部,并于1882年起正式向上海各报发送中国沿海气象预报。1882年徐家汇观象台向各报交送中国沿海天气预报。1884年9月1号正式成立外滩信号台,为停泊在黄浦江和进出上海港的舰服务。 该台设天文、磁气、气象、地震等部。1900年将天文学、磁气学等部迁至佘山天文台,徐家汇天文台专测气象、地震,并在洋泾浜(今延安东路黄浦江边)设有气象信号台。——引自《上海近代建筑史稿》陈从周,章明上海三联书店 1988年、1901年,建立佘山天文台,开始对天文星象、太阳观测、计算、研究等工作。1908年,把原在徐家汇的地磁观测迁到江苏昆山境内的菉葭浜,成立新的地磁台(20世纪30年代,菉葭浜地磁台迁到佘山)民三年(1914年5月18日起),为进一步扩大服务,徐家汇观象台通过法租界私设的顾家宅无线电台每日两次向海船播发时间信号和海洋气象预报,使其从悬挂信号服务,发展到无线电广播服务。民国十五年(1926年)和民国22年(1933年),徐家汇观象台两次参加国际经度联调。并与北平研究院合作,测定东北、华北、华东、华南208个重力点,徐家汇观象台成为重力加速度的基点。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科研工作被迫停止,人员逐年散失。观象台研究工作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时期: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翌年12月12日,中国科学院和军委气象局共同接管了徐家汇观象台和佘山天文台。徐家汇气象部分由军委气象局接管,授时、地震和佘山天文台由中国科学院接管。徐家汇观象台改组为上海气象台和上海天文台。1954年,上海气象台扩建为上海中心气象台。1959年,矗立起中国第一个天气雷达站。1965年,开展了中国最早的业务数值天气预报。1959年,向英国购买马可尼测雨雷达。雷达天线安装在52米高的铁塔上,是日调试完毕并开始探测工作。1964年,正式开展数值天气预报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使上海成为全国最早开展业务数值天气预报的地区之一。1969年,整编建国以来历年的《台风年鉴》。1972年7月,应用气象卫星云图接收设备,先后接收美国发射的“爱萨”和“诺阿”气象卫星云图图像。1975年,上海中心气象台与郊县气象站之间建立无线电气象传真广播系统,此为全国气象系统最早建立的无线电传真网络。1983年1月1日,为开展城市气候研究,率先在上海市区建立民办公助的11个城市气象哨,并开始观测工作。1985年,上海电视台开始播放上海市天气预报,1988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1A卫星。1997年,6月10日,中国成功地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由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所为主研制的“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发射升空。2007年,上海气象局和美国气象雷达专业生产厂家EEC公司合作研制开发完成的移动车载式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气象雷达——DWSR-2001X-SDP/M型移动多普勒雷达。2010年4月,青浦CINRAD/SA雷达投入业务运行。2012年,中国气象局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发文,共同决定在上海开展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工作。至今,上海市气象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已顺利通过专家验收,上海市气象局仍在为中国气象学科的发展不懈的努力着。

价值评估

历史价值: 徐家汇观象台是法国天主教在中国实施江南科学计划的第一项天文事业,带动并相互促进了其在上海地区乃至中国的各项宗教、教育、科学文化以及慈善事业。徐家汇观象台已经成为徐家汇地区仅有的几处承载教会发展史的实体载体之一,是追溯徐家汇发展历史最重要的源头。徐家汇观象台从创立至今已有141年的悠久历史,虽然几经变迁,最终保留下来,成为现在气象局场地里唯一的历史建筑,见证了近现代中国及上海气象机构发展和气象服务发展的历史变迁。徐家汇观象台是上海乃至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起点。尽管历经时代变迁和战火硝烟,徐家汇观象台在141年间却从未间断过气象观测,由其记录的连续气象资料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财富。其中国唯一的“国际世纪气候站”。

艺术价值: 徐家汇观象台是是上海近代教会建筑中罕见的气象建筑类型的重要实例,具有建筑类型学上的价值。其建筑风格明显不同于徐家汇地区其它教会建筑,是带有中国传统装饰元素的具有早期仿古典式建筑。特别是中央高耸的塔楼,既承担了高空测风的实用意义,又带有哥特遗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类似徐家汇观象台窗户构造的实例留存不多,又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建造工艺独特,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科学价值:徐家汇观象台塔楼悬挂的大钟曾是上海唯一一处授时点,曾服务了一代徐家汇的居民。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徐家汇观象台是当时远东最重要的观象台,与各国天文机构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其现存的国际经度联调基点是世界三大基准点之一,其余两处在阿尔及尔Algiers和圣迭戈San Diego,并分别于1926年、1933年参加了国际经度联测。基地内现存的中国重力加速度基点于1933年参与了全球重力加速度测定。徐家汇观象台不仅促进了中西方科学文化上的交流,也为全世界气象学科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0

0条评论

评论
(共 0 条)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