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宝葫网

如果输电杆塔 会说话…… 多年来见证城市生长 是否有望列入 历史建筑

来源:快咨讯

在大东路南侧,紧挨着沈阳农副产品直销中心的一个小巷子里,一座输电杆塔成了民间历史爱好者郎智明的“心水之物”。他说,这座杆塔是儿时老宅子的地标,见证着老四合院里的悲欢离合。“如果杆塔会说话,那么它或许可以讲述太多风雨人生,以及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在郎智明看来,这座杆塔或许可以同中山路沿线原无轨电车电杆一样,成为沈阳的历史建筑。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沈阳一直不遗余力地关注并保护着历史建筑。若这个杆塔真有重要的价值,就不该被遗忘。11月20日,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探访 “站”在坡上的输电杆塔

11月20日,按照郎智明提供的导航定位,记者来到了位于大东路南侧的这个小巷子。小巷子不深,一眼便可见这座输电杆塔。杆塔约8层楼高,挺立在本就不宽阔的巷子口,竟成了一个庞然大物。这座杆塔位于斜坡上,有四个“脚”,与远处的镀锌杆塔相比,似乎看不出什么不同。

杆塔上方有供电部门留下的编号,上面写着“辽宁电力 66KV大东分线0018号”。对于这座杆塔的历史,过往的住户鲜有人能说清。不过一位正在楼前晒太阳的赵大爷却道出了杆塔的身世。赵大爷说,自己已经80多岁了,上世纪40年代,他从上海搬到沈阳。这个杆塔那时候就存在了。

一位文保志愿者表示,杆塔的角钢上有一处标识,应该是生产厂家的标识。记者注意到,该标识就像两个S拼成的图案。文保志愿者推测为该表示为昭和制钢所制造。但具体是奉系军阀时期、日伪时期或者解放战争时期仍无法确定。

讲述 杆塔下关于四合院的回忆

因为很多美好的回忆,都留在当年居住的老四合院里,而对于院里这座地标,郎智明也是留存着美好的记忆,“这个地方原来是个大坡,现在已经没有那么明显了。”43岁的郎智明说,他打小就住在附近的四合院里,前后院一共有20多家住户。在他的印象里,邻居们关系都很好,就像电视里演得一样,四合院里热热闹闹,充满了烟火气。

“当时,杆塔旁边有一条小道,但很多居民习惯地从杆塔下面走。”郎智明回忆,当时大家是东西方向从杆塔下经过,不像现在是南北方向出行。在他的印象里,这个杆塔一直伴着他的长大,直到1992年四合院的动迁。“1995年,我们回迁住上楼房时,有很多老邻居还会碰面,但也有很多人从此没了联系。”郎智明说,自己比较恋旧,如今虽然搬了家,每个月至少要回到这个老地方再看一看。而这座杆塔,也像是一位老朋友,始终站在这里,等他回家看看。

希望 杆塔或可列入历史建筑

2016年,沈阳市政府确定东北电信管理处办公楼旧址等34处(58栋)建筑为沈阳市第三批历史建筑。其中包括盛京城片区、“满铁附属地”及商埠片区、铁西工业区和其他片区四个区域。而中山路沿线原无轨电车电杆等建筑入选。郎智明表示,始建于1951年的中山路沿线原无轨电车电杆,既已入选了历史建筑,或许巷子里这座杆塔也值得好好考证。

据悉,按照《沈阳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规定,建成五十年以上,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建(构)筑物,可以确定为历史建筑:建筑风格、工程技术、结构形式、建筑材料或者施工工艺等方面具有艺术特色和科学研究价值;反映本市城市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与重大历史事件、著名历史人物或者重要历史机构相关,具有特殊纪念意义或者教育意义;著名建筑师代表作品;在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其他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建筑。建成不满五十年,具有特殊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或者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时代标志性的建(构)筑物,也可以确定为历史建筑。

追溯 1943年投运 是否改造未可知

那么这座杆塔究竟何时投运,是否也曾改造过?记者联系了国网沈阳供电公司,工作人员查阅资料发现,该线路于1943年年底投运,投运时电压等级是44千伏,后于1976年改造升压至66千伏。但从资料上看,该杆塔在1976年至少没有改造过,但此前是否有过改造并没有可查资料。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也将情况反映给沈阳市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沈阳已经公布了四批历史建筑名录,目前正在搜集第五批历史建筑信息。近年来,在征集过程中,不曾有人提出过该座杆塔。不过,为了不遗漏一处历史建筑,20日下午,工作人员及相关专家到现场进行信息采集。他表示,关于历史建筑的考证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有更多的历史资料予以印证,综合评估其价值。

采访后记

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致敬

1908年6月21日,随着一台120千瓦发电机建成的临时发电所,向在沈阳的日本“满铁附属地”开始送电,沈阳开始了有电的历史。1922年2月,抚(顺)奉(天)送电线路建成送电,成为沈阳地区第一条送电线路。1935年,最早超高压变电所“满电”在南郊浑河建成……沈阳100多年的电力发展史,似乎是这座城市风雨历程的见证。

若这座输电杆塔,在这城中挺立了77年,或许它不仅是承担灯火使命的杆塔,更是一座历史地标,见证着城市的历史烟云。即便一番考证后,我们得到的只是一个波澜不惊的结果,但不该错过与遗漏,始终是这座城市对历史建筑最大的保护与致敬。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刘宏伟 主任摄影记者 常晟罡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bhw@aibaohu.com


0

0条评论

评论
(共 0 条)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