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宝葫网

《还在“走马观花”?不如来“城市考古”,挖掘建筑背后的故事吧》

你知不知道“城市考古”呢?这几年,这项新潮、小众的深度游玩方式正逐步在上海这座城市流行开来。参与者跟随讲解人员的脚步深入城市的角角落落。他们欣赏的不仅仅是外在的风景和建筑,而是像一个个考古学家一样,试图从文化和历史层面,了解这些建筑背后鲜为人知的陈年往事。接下来,我们就跟随一位上海城市历史研究的爱好者——陈寒松,一起走进城市的“历史现场”,去了解一些鲜为人知的城市故事。


在行走中遇见“历史现场”

视频中展示的线路叫做“十里洋场——从大马路到六马路”。这是领路人陈寒松原创的一条城考线路。从2018年起,这位出生于上海的80后已在马路上带队行走了近两年多的时间,大家也习惯地称呼他为“阿松”。


“美商中国营业公司”旧店招留影 陈寒松摄


城市考古行走现场

阿松告诉小布,如今的城市考古最早其实是在国外流行起来的。在当地也被叫做城市行走,英文就叫CityWalk,类似于“像当地人一样旅行”的理念。通常会有一个熟悉当地城市的人带队,大家一起到城市里穿行、看当地的建筑、了解文化历史背景,甚至还可以一起品尝美味小吃。

“城考”领路人的自我养成 一切都是“有备而来”


陈寒松收藏旧照,上海圣三一教堂原貌

“这张照片是我个人的收藏,这是来自十九世纪的一张‘蛋白’影像,其中的内容就是现在看到的圣三一教堂的原貌……”行走到江西中路九江路口,阿松展示了一件自己的藏品。这张旧照片里面的建筑就是如今依旧矗立在路口的上海圣三一教堂。这也展现出这位行走领路人的另一重身份——上海历史影像收藏爱好者。

除了老照片之外,阿松的收藏还涵盖了近代纸钞、旧收据证件、旧地图、旧书等。这些旧物隐藏的细节都为他的历史研究增加了更多当时的“现场感”。


在所有的收藏品中,一本名为《上海滩野史》的旧书对他而言有很特殊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是我从事城市考古的起点。“这本书是我妈妈在我三四年级的时候买的,里面提到了不少跟上海有关的古迹、有历史意义的地点等”一边翻阅,阿松一边回忆道:“当时看这个书的时候还在念小学,太小,就还没有能力到外面去自己一个人逛,但是这个兴趣已经在那个时候种下了。”

2002年,阿松远赴澳洲求学。一直到研究生毕业都在悉尼读书,他的主攻方向是中国研究,而上海史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块内容。留澳读书期间,他都会乘着假期回沪,开启一个人的城市探索之旅。


期间,他拥有了人生的第一台相机。至此,摄影成了相伴他十多年的又一个爱好。此后多年,行走、拍摄都成为了阿松日常生活的主题。只要在上海、只要有空,他就会拿起相机,在路上行走。


2017年,阿松学成归国。第二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一个文化活动中认识了如今志同道合的搭档——徐明。和他一样,徐明对城市历史的研究也有浓厚的兴趣。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决定投入到城市考古的工作中。


上海城市考古团队成员 右一陈寒松,左一徐明

40多条原创线路诞生 带你看遍“多面”上海


一开始,他们俩尝试做了几条线路。没想到,一经推出,很受年轻人欢迎。到如今,他们原创的线路已超过四十条,几乎覆盖到了每个周末和节假日。虽然过程艰辛,但欣慰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项原本冷门的文化活动中。他们甚至还开发了出了一条亲子“走绘”的线路。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边听老建筑的介绍,一边把这些建筑画下来,受到了许多亲子家庭的欢迎。


亲子走绘现场

阿松告诉小布,上海是一座非常独特的城市。特别是近代以来,各种历史、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让它成为全世界最复杂、最迷人的城市研究样本,这就造成了这座城市的多面性。


浦东沈庄旧影 陈寒松拍摄

十几年来,阿松的脚步几乎已遍布上海的市区。但只要不带队,他依旧是闲不住的。最近,他的脚步就在向上海的郊区迈进。“如果大家想走完整个上海,我很愿意奉陪,我们一起考古,一起同行。”在一次行走的最后,他笑着对队伍中的人们说道。

有人也把“城市考古”比作带着文化去“轧马路”。目前,上海已有10多家这样的城市考古民间组织,从2018年开始,已经举行了几百场“城市考古”活动。在这样的行走中,更多人能更深刻地理解上海这座城市,对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投以更多关注。

文字/部分视频:瞿黎春

摄像:王超

图片:王超 陈寒松及城考队员提供


宝葫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bhw@aibaohu.com






0

0条评论

评论
(共 0 条)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