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宝葫网

活化历史建筑 赋能现代生活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颐和路片区是南京保护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共分为13个片区。其中,十一片区历时3年多精心修缮,近日正式开街,以“文化”“艺术”“时尚”等多元素赋予一幢幢历史建筑新的活力和功能。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而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像颐和路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既要保护文物建筑,又要让居民宜居,简单采取“大拆大建”或“冻结式保护”都不妥。十一片区对文物建筑“修旧如故”,通过结构修缮、加固、管线插入来提升其舒适和安全性,赋予其适应性功能,对“风貌建筑”进行改建以重新利用,并加入“补新以新”的修景元素,让节点空间获得传统和当代的反差与张力。这种“保护”和“织补”相结合、更精细的城市更新模式,体现了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最新理念与实践。

当前,城市发展已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方式也随之更新:上世纪80年代更注重“抢救”,90年代以规划保护为主,如今则强调“活化利用”。今年9月,中央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将保护传承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生活,将历史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作用和使用价值,注重民生改善,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意见》明确提出“活化利用”一词,要求坚持以用促保,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和乡村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实现永续传承;加大文物开放力度,利用具备条件的文物建筑作为博物馆、陈列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在保持原有外观风貌、典型构件的基础上,通过加建、改建和添加设施等方式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

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拥有众多历史建筑遗存。多年来,南京一直致力于探索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保护路径,从夫子庙、门东三条营、大油坊巷(小西湖)再到颐和路,保护的关注点实现了从建筑到街巷再到人的转变。文化遗产走进城市生活,融入城市发展,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及传播文化遗产价值的最好方式;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历史,如何处理城市更新与人的关系,始终需要用更新的思维与实践来验证更精确的答案。

“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在南京还有巨大的赋能空间。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严格贯彻落实中央有关要求,扎实做好我市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全面提升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水平,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与城乡建设、文旅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努力实现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有机统一。

吴云青


宝葫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bhw@aibaohu.com







0

0条评论

评论
(共 0 条)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