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宝葫网

十余年接力,留住“熟悉”的昙华林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爱虎

城市面貌焕新,楼越建越高,原来独具特色、承载厚重历史文化的老街、古民居,却频遭拆迁,城市建设陷入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怪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省住建厅介绍,武昌区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是我省保护及活化利用较好的省级44个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前往探访。

修旧如旧 老街焕新

哪里是武汉最有“文艺范”的地方?“老武汉”们会毫不犹豫地指向昙华林。四五月份,是昙华林最美的季节。橘黄、大红、香槟粉的月季探出墙头,在风中摇摆。浅浅长长的民居巷弄,散发着烟火气息。

钢木桁架支撑大跨度庑殿顶,机制红砖建造的中式砖木结构,中式屋面与西式屋身,“戴瓜皮帽穿西装”,翟雅阁是典型的中西混搭式建筑;徐源泉故居,硬山挑檐和悬山屋顶相结合,前庭后院,青砖与榫卯木结构相结合,典型的民国时期中式建筑特点;瑞典教区建筑,中式回廊配罗马立柱,最具北欧风格的红瓦大坡屋顶屋面……漫步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犹如走进一栋栋建筑的博物馆,又仿佛置身于百余年历史进程之中。

“这是典型的癞子灰。”在优秀历史建筑夏斗寅公馆前,昙华林文化运营管理公司副总经理陈桂丽客串起了讲解员。建筑侧墙外立面,如同用水泥材料随手甩到墙面上,一坨一坨地,还有很多蜂窝眼,并非常见的平整光滑。建筑背山而立。背山的墙改造成了水幕电影屏幕,山坡被改造成了阶梯石板座位。屋顶,保留了部分红瓦,大部分改成了玻璃顶,里面配置活动的幕布,既可观星,又可遮阳。

另一家优秀历史建筑被改造成了酒馆,里面增设了楼梯、立柱、楼板等设施,方便演出。“这些设施都可拆走,不会对建筑造成影响。”据介绍,为了保护原来的地板,上面又加了一层可拆卸地板。

武汉市第十四中学的体育看台,改造成了教育文化博物馆;沿街还布设了机器猫、孙悟空、七彩泡泡等雕塑小品……看到原来破旧的建筑一栋栋展露新颜,一名多年未走进昙华林的“老武汉”感叹,昙华林的烟火气又回来了。

武昌区古城保护中心副主任翟卫华介绍,近年来通过各种文创活动,每年吸引游客近千万人次,相关媒体报道关注量超2亿人次。

持续接力 矢志保护

4月22日,武昌古城规划展示馆迎来了省、市、区三级人大代表。代表们围绕武昌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实地考察,收集意见建议,查看相关工程实施进展。

“武昌古城的历史有1700年,昙华林的历史有600多年。”翟卫华介绍,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在武昌古城规划范围内,是武昌重要的历史文脉之一。

为了保护、利用好这一历史文化资源,武昌区历届区委区政府咬定目标,一届接着一届干,不遗余力要擦亮这张金名片。

规划先行,市区联动。展示资料显示,2003年和2018年,《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先后出台与完善。

发动社会力量。该区请卢纲、刘翔等社会名流和热心群众,为古城的保护与开发献计献策。

财政出资拿出真金白银。据介绍,2015年,武昌区政府通过房屋征收、建筑修缮、业态引进等方式,启动了昙华林3.7公顷范围的修建性规划建设,由国企专门运营,总投资额约12亿元。

“翟雅阁在湖北中医药大学内,已有101年历史了。为了活化利用,武昌区政府从学校租出,转租给武汉设计之都联盟。”翟卫华介绍。另据了解,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为了复原建筑,还专门到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寻找原始图纸。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是我省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已摸清家底,共计1564处历史建筑,其中包括汉口巴公房子等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并且相当部分已修旧如旧,启动活化利用。武汉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平台建设模式,围绕提高城市品质、体现城市特色、展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来推进改造工作,真正让老旧街区“变活”,焕发新的生命力。

据悉,我省通过部门携手,已研究制定《湖北省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及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湖北省历史建筑测绘建档操作规程》等规范性指引文件。省住建厅会同省文旅厅制定完成《湖北省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送审稿)》,积极推动《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立法工作,目前省人大已将其列入了今年的立法调研计划。

宝葫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bhw@aibaohu.com



0

0条评论

评论
(共 0 条)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