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宝葫网

长沙现存的历史建筑有哪些?

长沙现存历史建筑述略

作者 | 柳肃

编辑 | 郭佳琪

历史建筑是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过去时代的巨变,看到已经逝去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历史建筑就像家里的老照片,通过它,我们可以看见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看到我们自己调皮的童年。

历史需要记忆,一座城市需要记忆,一个人也需要有记忆。当我们的经济生活达到富足时,酒足饭饱之余,我们经常会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希望看到一些曾经的过往。这,就是精神生活,是一种物质生活之上的更高的追求。

城市里保留下来的那些历史建筑,是我们所追求的精神生活的物质载体。它们能让我们看到城市的过去,看到自己的童年,重温过往的温馨回忆。

也许,当它们存在时,我们并无太多感受,可一旦失去,才会深深体会到它们的珍贵,所以,我们自当尽一切努力去保护好它们,这是吾辈义不容辞的责任。

——柳肃

2021年6月写于岳麓山下

长沙古代建筑遗存

长沙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有着近两千多年的建城历史。春秋时代长沙作为楚国的军事重镇长达800年,秦朝统一全国以后,在长沙设立“长沙郡”,我们今天常用的“长郡”一词大概就源于此。

但是秦代的长沙郡并不等同于今天的长沙市,其面积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湖南全省。而在今天长沙市的这个位置,秦朝时建有“湘县”,汉时改为“临湘县”,县城城址大约就在今天长沙市的最中心位置——五一广场周边一带。

公元前 202 年,汉高祖刘邦封开国功臣吴芮为长沙王。以原秦朝的长沙郡为基础建立长沙国。长沙国延续了200多年,国王延续了二十几代。

在今天的河西,从北边的谷山沿湘江西岸一直往南延续到天马山,埋葬着二十几代长沙国王的陵墓。著名的马王堆汉墓就是汉代长沙国的一位丞相利苍的家族墓地。

今天长沙城内的太平街里有贾谊故宅和贾太傅祠,就是当年著名思想家贾谊当长沙王太傅的时候居住的地方。贾谊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最早提出的民本思想一直影响到今天。

贾谊去世以后,长沙人为了纪念他,把他的故宅辟为祠庙,叫贾太傅祠,以为纪念。这一片建筑在“文夕大火”中被毁掉,今天太平街贾太傅祠的建筑都是后来重建的,但是那一口井——“太傅古井”是原来贾谊故居中的原物,是真正最宝贵的文物。

贾谊故居(历史照片)

太傅古井(柳肃 摄)

长沙汉代遗留下来的文物遗址还有定王台。汉景帝之子刘发当年被封为长沙国王称为定王,刘发被封为长沙王时还很年轻。他常思念故土长安和母亲,故建筑高台,并时常登台北望,此台就是定王台。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中国时兴高台建筑,即用夯土筑成一座高台,上面再建造宫殿建筑,现推测长沙的定王台也是这样一座高台建筑。可惜相关记载很少,并且年代久远,在历朝历代的战争中早已毁坏,今天只留下了“定王台”这个地名。

东汉三国时期,长沙属于东吴荆州,又改为长沙郡。20 世纪 90 年代在五一广场旁边走马楼平和堂施工工地出土了大量三国吴简,约 10 万余片,其数量比建国以来几十年国内各地出土竹简的总和还要多。内容主要是当时的官方文书和户籍等相关记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被评为当年国内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这批竹简今天全部保存在长沙简牍博物馆里。

西晋泰始 4 年(268),湖南出现了第一座佛教寺庙——长沙的麓山寺。佛教是东汉明帝年间传入中国的,说明佛教传进中国不久就传到了湖南。今天我们在麓山寺的大门上看到一幅石刻的对联:“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说明它确实是湖南地区的第一座佛教古刹。

麓山寺(柳肃 摄)

麓山寺在历史上不断遭受战争和灾害而损毁,现存真正的古建筑仅有山门和最后一进观音阁,不过是清代的建筑,其他中间的建筑都是改革开放以后重建的。

隋朝统一后,长沙改名为“潭州”,唐以后继续沿用这一名称。唐代开始建立了独立的行政区域“湖南道”,这是“湖南”这个名称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隋唐五代时期是湖南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可惜在长沙城内没有留下这一时期的相关历史建筑遗迹。

宋代是湖南历史上发展的一个高峰。由于北方战乱不断,中原汉族人口大量南迁,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原来被视为蛮荒之地的南方,在各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湖南的文化教育事业也是从宋代开始大发展起来,最突出的代表就是书院建筑。长沙的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书院建筑中的佼佼者,它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宋朝年间就是国内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目前仍然是国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

岳麓书院

更重要的是它从开办到今天,办学不辍,一直延续下来。后近代改为高等学堂,再进一步改为湖南大学,是一个由古代书院演变为现代大学的典型实例。

宋代是长沙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可惜在长沙城内,地面上没有宋代建筑保存下来。2012 年在万达建筑工地下发现了一段120m 长的城墙遗址,它由宋代、元代、明代三个朝代叠加建造而成。从砖的质量和砌筑方法上可明显看出宋代的建造最为精美。

长沙古城墙遗址(柳肃 摄)

宋代古城墙砖 (柳肃 摄)

这是一段极其难得的宝贵的城市建设历史。可惜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这段城墙刚被发掘出来就面临着生存的困境,经过我们多次争取,这段城墙遗址才被保留下 20 余米一小段(注:城墙目前位于万达广场C2栋负一层)。因为长沙宋、元、明时期都没有建筑遗存保留下来,所以那一段保留着宋、元、明三个时代不同做法的古城墙就尤显宝贵了。

清代是长沙城市发展的一个高潮,建筑类型和式样很多,而且很精美。从现在保存下来的一些清朝晚期和民国初年的照片中,可以看得出当时的长沙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城市。

长沙古城(赵元任摄于 1920 年)

城内有各种衙署、庙宇、学宫、书院、祠堂、会馆、园林和民居。学宫是官办的学校,是仅次于地方政府衙门的重要建筑,而且往往和地方政府衙署并列处在城市的中心位置。长沙城里过去有三座学宫,一座是长沙府学宫,一座是长沙县学宫,一座是善化县学宫。

因为中国古代礼制规定“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礼记·文王世子》),所以所有的学校都有祭祀孔子的文庙或孔庙。河西的岳麓书院也有一座独立的文庙,这在书院中是比较少有的,一般只有政府办的学宫才有一座独立的文庙。可惜河东的三座学宫都在“文夕大火”中被毁,今天保存下来的西文庙坪牌坊,是府文庙中西边的一座“道冠古今”牌坊,它的存在和位置表明了当时长沙府学宫的准确位置和朝向。

位于今西文庙坪的长沙府学宫牌坊(田长青 摄)

长沙城中过去有许多漂亮的园林,有些甚至可以和苏州园林媲美。其中有一些祠庙的园林比较著名,例如曾国藩祠、左宗棠祠原来里面都是有园林的,曾国藩祠(原址在今中山路船山学社的位置)的园林规模很大,有山有水,亭台楼阁。左宗棠祠的园林今天还保存有一小部分,在北正街原工人文化宫的后部。

曾国藩祠浩园(历史照片)

工人文化宫内遗存的左宗棠祠园林

太平街的贾太傅祠(贾谊故居原址)在清代的时候也发展成一片园林,叫“清湘别墅”,中间有一片水面,周围布置有补柑精舍、寻秋草堂、小沧浪馆、大观楼等建筑。

据记载,站在大观楼上可以看到城墙之外的湘江、橘子洲和岳麓山。清湘别墅园林的位置就在今天太平街的贾谊故居和解放西路之间,可惜也在战火中被毁掉了。

长沙城内的庙宇保存下来的也很少,除了河西岳麓山上的麓山寺和云麓宫,还有北边的开福寺以外,城内真正的古代庙宇建筑就只剩下开福区的龙王庙、天心区的天符宫、黄兴北路附近的文昌阁、潮宗街内的国相庙等极少的几座了。

长沙近代建筑遗存

1904 年长沙开埠,正式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大量传入长沙,西洋风格的建筑开始大量出现。现在所知长沙最早的一栋西式议会建筑或者办公建筑,是湖南谘议局大楼(现省总工会院内),民国建立第二年(1913 )动工兴建,1918 年建成。

合影背景为湖南省谘议局大楼(历史照片)

在此之前洋式建筑只有两座教堂,一座是 1902 年始建的湘春门外的北门教堂(注:即基督教城北堂);一座是 1905 年始建的北正街教堂,而 1902 年始建的北门教堂及主体建筑造型仍然还是中国式的大屋顶。

基督教城北堂

北正街教堂

随后二三十年代,政府机构、学校、邮政、银行、商店、公馆住宅等领域一批洋式建筑陆续出现,例如湖南教育会坪办公楼、长沙交通银行、中山路邮政局、裕湘纱厂、长沙电灯公司、国货陈列馆,以及程潜公馆、李觉公馆等一大批上流社会名人的公馆住宅等。

李觉公馆

这一时期随着新的社会职能和新的实业和行业的出现,新的建筑类型也大量出现。这时期的新建筑在功能上主要有办公、教育、医疗、银行、邮局、车站、工厂、商业、住宅等类型。建筑风格上有纯西洋式,也有少量的纯中国式,更多地则是中西结合的建筑形式。

纯西洋式建筑一般是外国人建造的使领馆、洋行、教堂等。例如橘子洲上就曾有外国人建造的使领馆、传教士住宅以及洋行等建筑。橘子洲上的长沙海关公廨,建于清末光绪年间,两层周围一圈廊,是典型的殖民式风格。原建筑已经非常破败,前些年刚刚修复完成,现作为海关博物馆对外开放。

长沙海关公廨(柳肃 摄)

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在那个时代也比较流行。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尤其是宗教文化的传入,为考虑中国人的接受程度,设计尽可能地吸收一些中国文化的元素。尤其是教会建筑特别明显,例如长沙的北门教堂就是一个完全中式大屋顶。由美国教会创办的湘雅医院也是一样,采用中国宫殿式屋顶。湘雅医院的设计师墨菲是一位著名的美国建筑大师,他受教会委派来到中国,主要为教会设计建筑,他到中国的第一个设计就是长沙的湘雅医院。

湘雅医院(历史照片)

今日湘雅医院

后来他又接着做了北京的协和医院、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1928年民国政府做南京首都计划(规划),墨菲成为了民国政府的建筑顾问,他的设计基本上都是中国传统式样。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湘雅红楼并列有三栋,中间一栋是当年墨菲规划建造的,始建于 1915 年。东边的一栋是民国35 年由湖南大学土木系的蔺传新教授设计的,西边一栋是 1955 年建造的,不论是什么年代建造的,都延续了墨菲最初设定的中国式建筑风格。

1924 年,长沙为了城市发展,拆除古代的城墙。原有的九座城门(西边通泰门、潮宗门、大西门、小西门、北边湘春门、兴汉门、东边小吴门、浏阳门、南边黄道门)和全部的城墙都被拆掉。当时在湖南大学著名教授曹典求的极力呼吁之下,保留下了城东南角天心阁一段城墙,成为长沙古城的唯一标志。

天心阁并不是古代城墙的城门楼,而是东南角城墙上的一座文昌阁,祭祀文昌帝君的庙宇。“文夕大火”中这座文昌阁也被烧毁,50 年代在上面建了一座临时性的茶楼,供市民休闲,80年代恢复重建了天心阁。因此现在的天心阁只有它下面的城墙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而其上的城楼都是新建的。

1925 年的天心阁(历史照片)

1930年代,西方的早期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开始在中国出现。著名建筑学家柳士英就是一个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师,他应湖南大学之邀,于 1934 年来湖南大学任教。来长沙以后他所设计的都是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

最早的有长沙电灯公司的办公楼、厂房和仓库等,均建于 1934 年,系现代主义风格。厂房还是早期的钢结构,是湖南最早的钢结构建筑之一。后来设计的还有黄兴路上的商务印书馆和李文玉金号等,都是现代风格的建筑。可惜这些建筑都在后来的大开发大建设中被拆掉。像1934 年设计建造的长沙电灯公司,虽然躲过了“文夕大火”之劫,但却在后来的开发建设中被拆掉。

长沙电灯公司(历史照片)

1935 年卢镛标设计的小吴门邮电局大楼也是早期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万幸的是它躲过了“文夕大火”,又逃过了后来的大开发大建设,得以保存至今,所以弥足珍贵。

小吴门邮局(雷雨婷 摄)

抗日战争不仅打断了长沙的城市建设,还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破坏,1938 年的“文夕大火”和后来紧跟着的四次长沙会战,都是世界著名的重大事件。长沙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被毁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1945 年抗日战争结束后,长沙才又开始新的建设。这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湖南大学的建设。抗日战争中湖南大学迁到湘西的辰溪县,湖大校园两次遭受日军飞机轰炸,建筑严重被毁。

抗战胜利后,湖大迁回原址,重建校园,除了剩余下来的几栋二三十年代的老建筑外,目前保留下来的建筑大多都是抗战胜利后几年,即 1946 —1948 年之间新建的。

今天湖南大学校园中除了岳麓书院以外的老建筑,被整体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的“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其中多数都是抗战胜利后复原时期柳士英设计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包括工程馆、学生 7 舍、胜利斋教工宿舍等。

湖大工程馆 (柳肃 摄)

长沙城里还保留有一批民国时期的公馆建筑,所谓公馆就是当时上流社会名人(政府要员、军队将领、大实业家等)的住宅。前面有一个石头大门,大门内有门房。通过一个小庭院,便可到达主楼。主楼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外观造型是洋式的,平面布局则是中式的,外观是一层或两层的小洋楼带外廊,多数在一边向外突出做八角楼造型。平面则是正中开门进堂屋,两旁和后面是住房,这是典型的中式布局,堂屋中间是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这是中国式住宅建筑统一的布局形式。

马益顺巷 61 号公馆 (柳肃 摄)

公馆建筑虽然外观是洋式的,但是平面布局都遵循这种中国传统的规则。有些公馆是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住宅,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如程潜公馆,因为程潜是湖南和平解放最重要的功臣,所以程潜公馆今天已经被列为湖南和平解放纪念馆。

程潜公馆 (柳肃 摄)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建筑

1950 年代初期全面学习苏联,建筑领域也不例外。建筑界学苏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为了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交往的需要建造了一些新的公共建筑。

例如中苏友好馆(今五一路上的口腔医院大楼)、交际处(今中山路湘江宾馆内的红楼)等。今天人们往往把像五一路口腔医院这样的建筑叫做苏式建筑,其实并不准确。这种建筑只能说是西洋古典建筑的简化版本,并不能完全说是“苏式”建筑。

五一路口腔医院大楼(许昊皓 摄)

照片中的这栋口腔医院是 2021年年初在本人指导之下恢复的,基本恢复到了原来的风貌,原来是红砖清水墙,后来被抹上水泥,剥不掉了,只好用涂料大体恢复原来红砖的颜色。

(2)学习苏联的建筑口号——“民族形式加社会主义内容”。

这个口号从苏联“拿到”中国来以后,“民族形式”当然就应该是中国的民族形式了。加之新中国建立之初,民族复兴的热情高涨,于是建造中国民族形式的建筑成为流行的风格。典型的代表作有:湖南大学大礼堂和老图书馆、五一路上的供销合作社大楼、中山路湘江宾馆红楼、苏家巷的原粮食局大楼。

这几栋建筑除了五一路供销合作大楼被拆了以外,其他的都被有幸保存。湘江宾馆红楼也是被整体平移挪动了一下位置才被保存下来。湖南大学大礼堂和老图书馆算是保存得最好的纪念,因为其在湖大校园内,学校保护意识比较强,现在它们又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更加得到了有效地保护。

五一路供销合作社大楼(历史照片)

湘江宾馆红楼平移 (柳肃 摄)

湖南大学大礼堂和老图书馆(历史照片)

1950 年代初的民族形式建筑在经历了一阵风潮之后,紧接着开始反浪费运动。中国宫殿式大屋顶显然因为造价高而“浪费”,成为了批判的对象。全国各地的民族形式大屋顶建筑紧急刹车,只建造那些简单实用性的建筑,建筑的艺术审美被放到次要的地位,甚至被完全摒弃。

1950 年代后期国家进入困难时期,再后来又经历经济恢复期,这期间鲜有大型建筑的建造。接着又进入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期间,主要建造的是一些工厂、车站等实用性建筑,还有一些革命纪念性建筑。除此之外就很少建造大型的建筑,尤其是大型公共建筑。

1959 年建造的湖南宾馆,高 9 层带电梯,这一记录一直保持了 27 年,直到改革开放后1987 年五一路上建成了蝴蝶大厦,这一纪录才被打破。

1966—1976 年中出现了两座重要的革命纪念建筑——清水塘党史纪念馆(今长沙市党史纪念馆)和第一师范内的火炬楼(今第一师范图书馆)。那个时代的革命纪念建筑普遍采用革命性的象征符号,例如以党旗、火炬、红太阳、向日葵、革命圣地的风景画图案等作为装饰性符号。清水塘纪念馆和第一师范火炬楼上都大量采用了这些符号装饰。

清水塘党史纪念馆(柳肃 摄)

1975 年长沙新火车站开始建造,1977 年建成,虽然它建成的时候那段特殊时期已经结束,但它还是那个时期中革命性符号表现的最后一座建筑。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它塔楼顶上的火炬造型。

建成时的长沙火车站(图片来源:《建筑学报》1978 年第 1 期)

长沙火车站是当时国内第二大火车站,第一是北京火车站。因为那个时代政治优先,北京是首都,长沙是毛主席的家乡,所以北京第一,长沙第二。

当时排列的火车车次,特一次(T1)是北京开往长沙,特二次(T2)是长沙开往北京,今天仍在沿用。当时的长沙火车站是由湖南大学的几位教师和湖南省设计院的设计师们共同设计的。

当年长沙火车站效果图(图片来源:湖南大学李继生绘图)

不说当时革命形势下建筑造型的象征性,仅从建筑本身来看,无论是平面功能布局,还是外观造型、比例尺度等都非常成功,长沙火车站的设计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设计,几十年后的今天来看都不觉落后,本人当年力推将其列为文物建筑,终于在2014年,它被批准为长沙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从建成到被列为文物,仅 37 年,不到 40 年,可以说是当时国内最年轻的一座文物建筑。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批具有纪念意义的早年革命历史建筑,得以恢复和保护。这些建筑大多都在战争期间和后来的开发建设中被毁掉,后来被恢复重建。例如自修大学旧址(船山学社)毁于“文夕大火”,1954 年恢复重建;第一师范在“文夕大火”中被毁,1966—1968 年间恢复重建;新民学会旧址毁于抗战时期,1972 年重建。

只有清水塘的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因为当时此地属于城外郊区,没有被“文夕大火”烧掉,躲过一劫。它是长沙市内的所有毛泽东早年革命活动纪念建筑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座原物,因此极其珍贵。

1980 年代初,长沙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城市不断扩充。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高潮迭起,大量大规模大体量的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一建设高潮今天仍在继续之中。

【作者介绍】柳肃: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常务理事。


宝葫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bhw@aibaohu.com



0

0条评论

评论
(共 0 条)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