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宝葫网

宝葫讯 | 百年从周,陈从周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展开幕


展览时间:11月25日-12月23日
展览地点:同济大学博物馆

前言

陈从周先生(1918-2000),是一位文化时空的连接者。他坚持继承传统,连接了古和今;他弘扬中国艺术,连接了东和西;他追求物情、物理、物态之间的统一,连接了人文和技术。他以独有的方式,运用园林为载体,致力于传统文化艺术的延续和集成,成为二十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园林大家。其实,陈先生的影响远超出了建筑园林范畴,他是同济大学的瑰宝,是上海社科大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他对学术思想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为纪念陈从周先生百年诞辰,同济大学在此主办《百年从周--陈从周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展》。陈先生学术研究成果累累,艺术人生丰富多彩;在这有限的展厅里,我们只能撷取一些片断来回顾历史。通过百余件实物、复制品、模型、照片和音像资料,可以呈现陈从周先生诗情画意的风采,著作等身的成果,教书育人的风格,敦厚仁爱的温情,说园造园的境界,保护传统的坚持。


  1    文化大家

陈从周先生,原名郁文,字从周,晚年斋号梓室,自称梓翁。祖籍浙江绍兴,1918年11月27日生于杭州,2000年3月15日逝世于上海。

陈从周先生擅长文史,兼工诗词与绘画,是一代园林宗师、古建筑名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创始教授,上海社科大师,中国文化大家,享誉海内外。

陈从周先生与友人合影留文

 

  2    说园造园

先生笔耕不辍,写了苏州,又写扬州;《说园》五篇,建构园林理论,提出动观静观,借景对景,小中见大。此后一发不可收,著述等身。先生以文兴游,以画品园,明确提出园林是文学、绘画、音乐、戏曲、手工艺等传统文化的综合呈现。先生对古建筑、园林史、城市史和近代建筑史的研究结合了实证和意象,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晚年又有造园三章,续豫园,构楠园,复建水绘园;传承因借,精在体宜,江南云南,精彩纷呈,成为传世之作。

  3    著作等身

陈从周先生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尤其对造园独具见解。主要著述有《苏州园林》、《扬州园林》、《园林谈丛》、《说园》、《中国民居》、《绍兴石桥》、《岱庙》、《上海近代建筑史稿》等,其中尤以《说园》影响最广,“谈景言情、论虚说实、文笔清丽”,影响力远及日、俄、英、美、法、意、西班牙等地。作为散文作家,著有《陈从周散文》,出版过《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山湖处处》以及40余万字的《梓室余墨》等散文作品。

冯其庸先生称“他的文章如晚明小品,清丽有深味,不可草草读过;又如诗词,文中皆诗情画意也,更不可草草读过......”

 

  4    诗情画意

陈先生精通诗词散文、书法绘画,谙熟昆曲音律,博古通今,多才多艺。他交游广阔,善良仁爱,平易近人。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亦白丁。他把诗情融入了教学和研究里,带进了日常的生活中。

陈先生的书画艺术及其艺术思想,可管窥中国文人书画传统之一斑。先生求学善于择师,既然讲究取法乎高,又善于转益多师;先生善于画外求画,在融众家之长的同时,形成自家清逸雅健的风格境界。

  5    教书育人

陈从周先生早年曾任教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1952年起,专任于同济大学,执教近半个世纪。他提倡文理相通,主张以美育人,坚持文化自信。引领建筑历史研究,共创同济园林一脉。先生课堂教学,精彩生动;指导中外研究生十四人,继承中国传统“从游”形式,方法独特。传道授业,铸就师魂;有教无类,桃李三千。

先生爱园护园,为文化古迹四处奔走,为还我自然而怒发冲冠;他传播园林文化,笔耕报端数十载;把明轩荐到了美国,把讲堂开到了东瀛,把《说园》送到了全世界;他知交文化大家,宇内敬仰,名满天下。

后记

纪念展从最初策划,到今天开展,历时近一年。两选展场,数易其稿,经多方关心支持,终于形成今天的格局。展览由同济大学主办,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承办,景观学系负责实施。

策展工作由韩锋担纲,李瑞冬、刘立立负责展场设计,宋善威承担平面设计,周宏俊、杨晨、朱宇晖、冯昕、李丽等担任展品的征集与收集。

此次展览,得到了多方的大力支持。

陈从周先生的长女陈胜吾女士,提供了大量的图文材料,出借了陈先生书房家具;

王伟强先生拍摄了大量园林实景照片;

石迅生先生提供了众多书画作品;

杨义辉教授、陈牛先生、秦颖源先生等提供了画作和著作。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提供了众多展品文件和采访视频;

上海广播电视台,提供了影视资料;

同济大学档案馆和校史馆,提供了相关的档案资料。


同时,上海豫园管理处、九三学社同济大学委员会、扬州市园林管理局、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安宁市人民政府、云南省园林行业协会、陈从周艺术馆、同济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浙江大学、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如皋市水绘园风景区管理处、《中国园林》、《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时代建筑》、《城市规划学刊》、《建筑遗产》、《中国艺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上海风语筑展示股份有限公司、文汇报、新民晚报等单位也对此次展览给予了大力支持。

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转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0

0条评论

评论
(共 0 条)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