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宝葫网

加快推进老城更新 保护历史文化风貌——松江区稳步推进旧城改造工作纪事

在城市发展中,随着新城建设的不断深入,松江老城区规划利用、市政交通、建筑布局及居住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此,自2012年起,我区开展了新一轮旧城改造。五年来,全区37个市级认定的旧改地块已全部启动改造;累计解困签约5200户,签约率达83%;筹措建设旧改动迁安置房4500余套。今年旧改工作进入全面攻坚阶段,这是区委、区政府为了切实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提高居民获得感交出的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从解困出发保留浓浓乡愁

  近年来,我区各部门通力合作,采取多项措施,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努力将老城居民尽快从危旧房中解困出来。

  改造伊始,我区成立了旧城改造指挥部,下辖旧城改造推进办公室,并建立了由区分管领导牵头召开的每周旧改例会制度,形成了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的工作格局。在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我区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旧城改造的实施办法》《松江区加快解决旧城区危旧房居民住房困难的实施办法》《关于旧城区危旧房屋解困补偿标准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作为旧城改造工程的实施规则。在配套资金上,区政府每年安排不少于3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旧城改造。随着旧城改造的不断深入,一些诸如家庭房产纠纷、无证房屋确权等矛盾日渐凸显。我区从居民的利益出发,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相继推出了“坐堂门诊”“联合调处矛盾协调会”“模拟法庭”等平台,将相关政策解释、法律援助落实到第一线,得到了众多动迁居民的支持和认可。

  考虑到旧城改造不仅需要改善居住环境,还要为老城居民保留一份乡愁,让老城更能留住老城人。在安置房选址上,我区充分尊重民意,拿出老城区黄金地段建造安置房,让老年人和弱势群体能够在就近的交通便捷区域得到体面、合理的安置。如今,我区已有辰丰苑、泗泾大居、天汇佳园、庐秀新苑四大安置房基地竣工交付,不少动迁居民已陆续搬入新居。在建中的茸北苑安置基地预计于明年竣工交房,可提供359套安置房;南站大居共有3个旧改安置基地,计划提供4030套安置房,其中一个基地已开工建设,预计于明年底竣工,其余两个基地也将陆续开工建设,预计于2019年下半年竣工。此外,规划中的动迁安置基地还有松江仪表厂、古城大酒店地块,可提供约1100套安置房源。

  考虑到我区旧改解困签约体量大、速度快的特点,相关职能部门、街镇和国有企业通力协作,尽最大努力盘整资源,筹措安置房源。在安置房建设方面,新松江置业、新城公司、天威公司等区属国企勇挑重担,严格把好工程建设质量关,努力在安置房建设的用材选料、户型设计、房屋质量等方面做到精益求精。

  整合配套资源共享发展成果

  2013年,随着9号线南延伸段的通车,十万多老城居民可以就近搭乘轨道交通去市中心。2015年,第一条有轨电车选线落地老城区,新的文化馆、图书馆、松江剧场也在9号线醉白池站附近选址建设。旧改工程是推进老城更新,统筹新老城区发展的重要一环。在稳步推进旧改工作的同时,我区注重提升老城的各项公共配套设施和服务,使老城居民能就近享受便捷的交通、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资源。

  作为老城区面积最大的休闲绿地,占地1.2万平方米的“思鲈园”如今已竣工并向公众开放;此外,我区针对老城区交通拥堵的问题,采取了拓宽交通路网,分阶段实施老城区道路改造等措施。如今,中山西路整治工程、谷阳北路中修工程、南埭路新建工程和李家弄道路改建工程已经完成,周边居民的出行环境得以大大改善。

  传承历史文脉留存云间文化

  松江建县于1260多年前,其历史源远流长,有不少历史古迹留存在老城的街头巷尾,古朴庄严的方塔,活力静谧的醉白池……

  仅永丰街道的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就有12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我区借力旧城改造,对各类古迹进行了保护和修缮,同时也让更多居民对这些古迹有了更多了解。

  如今,位于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内2公里长的古运河——市河两岸的石驳岸修缮工程已完工,为了还原其历史风貌,我区还对河道两旁的古建筑进行了修缮和保护。为了使古建筑更加亲民,在修缮和改造中植入了一些实用功能和设施。目前,经过一系列修缮和改造,许多古建筑重新焕发了活力,如清代老宅杜氏雕花楼已成为“松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定期对外开放,市民可在此寻觅到舞草龙、皮影戏、顾绣等非遗文化的踪影;费骅宅现为上海书画院松江分院;钱以同宅现为松江素园琴馆;王春元宅已变身为国学书画基地。今后,松江还将规划出4片区域,建设“古建筑养老院”,用来供养200多栋古建筑和有价值的老宅,并在保护中探索如何适度利用。


0

0条评论

评论
(共 0 条)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