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宝葫网

外滩钟声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作者 | 廖信忠

为二十世纪上半叶上海定调的,不是滨江公园的爵士音乐会、江面雾霭中的汽笛与街市中的喧闹,而是海关大楼传来的钟声......

—— 叶文心女士《上海繁华》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东亚所所长叶文心女士,在《上海繁华》书里,为这口钟定下了历史基调。

▼  我每次望这几栋楼,都会想到《长恨歌》里程先生从上面跳下来

外滩一如既往热闹,就跟全国各大知名景点一样,永远都是人人人人人,人多得让你麻木,大多数时候你都跟着人潮在流动,缓慢延着南京东路前行,只有在海关钟楼传来钟响时,才提醒你是在上海外滩。

海关大楼是外滩最高的标志性建筑,钟声是上海的城市符号,每回到外滩总只能抬头仰望,即使你站在外滩X号或某高级酒店的平台,还是只能仰望;就是”仰望”这个动作,谁能想到,在永远人潮拥挤的外滩,有个孤独而神秘,如至圣所般庄严肃穆的空间,上海这座城市气质的起点,就在这座高耸的钟楼中


几年前我有机会一窥这神秘的地方。

那天,我依约来到海关大楼九楼,其实海关大楼的电梯也只有到九楼,再往上走只能靠楼梯,廊道间厚重结实,跟90年前建好当初没什么两样,事实上,大楼里除了关务各部门办事处,后面小楼还有一般居民居住。

扶梯把手,瓷砖,铁窗,门板以及各种螺丝铁器都还是九十年前始建时的零件,大多从英国进口,在一些金属零件上还能见到原文商标。

▼  从九楼窗户看出去,刚重修好的隔壁中国银行大楼。

▼  从九楼平台往下探,着实让人晕眩有往下跳的冲动......

从九楼要上钟楼,要从科室走廊末端一个不起眼的小楼梯走上去,就像一个密室,门没打开会以为是仓库,打开后才发现是条楼梯。

▼  大慨在下图箭头的位置

仰头一望,三个钟坠发条垂掉着,下面有一沙盒,是为了如果悬掉发条的钢丝断裂,砸下来时还能起缓冲作用,否则最重的发条重达一吨,加速度有可能直接砸穿地板,索性90年来从没发生过这种事,海关大钟也从没故障过。

▼  再往上一层,要继续延着这楼梯往上走,从这到最顶还有约10层的高度。

换句话说,海关大楼的主体建筑共10层楼,海关大楼总高79.2米,主楼36.2米,钟楼部份43米,如果你只是站在楼底下仰望,看不出钟楼比主楼还高。

这一层平台算是钟楼内部最大的空间,摆了许多有关钟楼的相关资料及历史照片。

▼  大慨在下图箭头的位置

讲解的是守钟人魏老师,现在58岁了,他从24岁开始入职海关,32岁开始担任守钟人,是目前海关大钟唯一的守护者,每天都要上楼视察机械做保养;就跟许多老派上海人一样,魏老师头发梳得一丝不茍,讲话温文儒雅。

守钟人魏老师

守钟人看似每天可以爬上外滩最高点欣赏风景,潇洒浪漫,其实相当无聊,责任却非常重大,因为無可替代;魏老师过去25年基本没放过长假离开过上海,是外滩门面的幕后功臣。当每年除夕,大批人潮聚集在外滩等着倒数过新年时,绝不会有人想到,在这高耸钟楼中,有一个人守在这,确保万无一失敲出新年第一响。

钟楼的楼梯设计成螺旋状直升而上,再往上一层是机芯室,这张图里有两根钟坠发条,包含上张图垂的比较低的共有三根发条,三根分别是用来连接控制走时、敲正点及敲《威斯敏斯特》钟声,这两条还工作状态,所以高高挂着,另一条敲《威斯敏斯特》用发条处于停用松驰状态,所以垂在下面,哪天又要开始敲奏《威斯敏斯特》才会再上紧发条升起。

有时钟,才会有时刻表,对机动性极强的现代商业社会来说,”守时”是一种很重要的品德,时间被当作一种标准化的度量,用以统一和安排人们的生活节奏......

—— 叶文心女士《上海繁华》

现在的海关大楼是1925年在原江海关大楼旧址翻建,1927年落成;原来旧大楼就有一口钟,当年以天数计算船舶吨税办法,超过夜里12点钟就另加1天,船舶在港口停泊超过晚上12点,就要多收一天的吨税,但是来自世界各国的船舶自带的钟都略有误差,故来到上海全都以本地海关的钟声为准。

上海时钟特别多,学校、银行、工厂、百货公司、车站顶楼都能看见时钟,这在同时代中国其他城市并不多见,这让上海异质于中国大多数区域,因为普通百姓不需要以具体的时间来安排生活。

但翻建时在高塔上挂上这口六吨的大钟,考虑得也许就更多了,有几种说法。

其一,在上世纪20年代手表还算是奢侈品,所以钟声有报时功能,而且必须传得远。过去上海没有那么多大楼,钟声伴随着飞鸟振翅,传过整座城市的上空,可传至当年还算市西,五千米外的静安寺;往东,则可以一直达到吴淞口。

其二,上世纪20年代是魔都上海的黄金时代,远东最大城市,富得流油的海关砸下巨资造一口举世闻名的大钟,多半也有些炫耀的意思在,而且,建得高,在当年没啥雾霾的年代,从吴淞口远远就能望见,也有导航的功能。

▼  走在楼梯内部,宽度仅容一人,高一点的人都要低着头,免得撞到上一层螺旋

▼  视频:走下楼时,真的头会晕......



螺旋梯走上来后是机芯室,也就是大钟的内部。

▼  大慨在下图箭头的位置

从这开始才是钟楼主体,机芯室中朝钟楼的四面伸出四根齿轮,传动控制着四面大时钟的分针与时针,往上则有滑轮绞盘及钢线连接再上一层的大钟。

机芯室是一间楠木玻璃房,四周有窗及门可打开。

▼  机芯室

左边大圆盘代表分钟,右边小圆盘用来读秒,但是它每两秒才进一格”咖哒”跳一次,当年设计时就考虑到使用寿命,两秒才跳一次比每秒跳一次磨损率减少1/2。

▼  机芯

机芯室成千上百的齿轮互相咬合,连动,环环相扣,凝望着这机械容易出神,听着他不断“咖哒”,接着继续“咖哒”、“咖哒”、“咖哒”,是一种挺魔幻的体验......

▼  “咖哒、咖哒”......

在外滩钟楼的心脏,听这90年不间断地“咖哒”,就在这规律的“咖哒”声中,上海各行各业就利用它的同步性来为整个商业社会设定步调,上海的历史与气质仿佛都被凝缩在这声“咖哒”中。

钟塔四面,每一面的图案是用100多块乳白色的钢化玻璃组成,每面直径是5.4米,四面在外的分针及秒针都是紫铜铸成,分针是3.17米,49公斤;秒针2.3米,37.5公斤。

▼  钟面材质及图案

▼  钟塔每面有18盏灯共72盏向外照射,所以晚上轮廓也相当鲜明

1966年文革的时候,造反派小将们欲闯进钟楼上砸毁大钟,其中一个借口就是这面玻璃,造型太像以前的青天白日。

欣幸有一些头脑清醒的海关干部勇敢地站出来制止。

我仔细地阅读了墙上的说明文字,官方介绍中也只潦潦数语带过这关键当下,却特别印起我兴趣,我们现在已经很难体会,在那个疯狂的暴力时代,”站出来”简短三个字,有多大的重量。

所幸后来,终于有折衷的方式:钟面的中心部分从4只圆圈玻璃图案变成了“金黄色的向日葵,再将从1928年开始敲的报刻《威斯敏斯特》钟声改为电子播放的《东方红》,堵住了红卫兵的口,才保住了楼上那几口钟。

从机芯室再次走进螺旋楼梯往上,就会看到钟啦!

▼  大慨在下图箭头的位置

钟塔逐级收拢,面积一层比一层小,走上钟座这层马上就冷风飕飕,四面悬空,栏杆都很低,地有点滑,感觉一不小心跌倒就会直接摔到外面去。

▼  钟座层

这层有一口大钟及四口比较小的钟,大钟用来报时,小钟用来敲乐曲。这口大钟号称世界第三大钟(第一大为伦敦大笨钟,第二为俄罗斯红场克里姆林宫钟,第三为上海海关大钟),这口钟由英国Joyce & co.ltd公司设计制造,钟壁厚度超过一个成人的手掌,当年海关大钟总造价为5000多两白银,1927年制成,同年8月从伦敦运到上海,1928年1月1日零时敲第一响。

▼  一口报时的大钟及四口敲乐曲的小钟

真难以想象90年前那个新年夜,钟声传遍淹没了整个上海的寒冷夜空,千家万户是否都侧耳倾听。

其实现在《东方红》并不由大钟敲出,而是录了由编钟敲出来的乐声,再用电子打点奏乐,由喇叭四面八方播放出去的。因为这几口钟本来就是为了用来敲《威斯敏斯特》而设计,如果不敲《威斯敏斯特》基本就跟摆设没两样,以致于现在,只有最大一口钟在《东方红》后会用135公斤的铜锤敲整点钟,所以楼下那三根发条,报刻那一条现在没在用。  

在大钟里,你会看到一行涂鸭”某某某到此一游”,谁那么大胆竟然敢在钟里留言,魏老师笑了一下说,那是90年代初,有一群上海三好学生代表参观钟楼,趁他不注意留的言,他怕小朋友受到处罚,也就没通知学校,那行留言也就一直留下了。

外滩的《东方红》,一刻时,只播放第一小节,半点时两小节,三刻三小节,整点时就是完整的《东方红》。在视屏里可看到,只有播放完之后铜鎚才会敲击,录制时间是下午两点,因此敲两下。下次如果你整点时路过外滩可以仔细听,《东方红》及报时钟敲出来的感觉是不同的。

▼  视频:整点的外滩钟声《东方红》

外滩钟声是”音乐政治学”经常会提到的著名例子;《威斯敏斯特》乐曲就是经常听到的3 1 2 | 5 - - | 1 2 3 | 1 -,前面说到,这钟声从1928年一直敲到1966年,66年后改由喇叭播放《东方红》,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Joyce公司来函,以设备年久需维护的名义,而且中国已经改革开放了,希望大钟能敲回《威斯敏斯特》。

当然,这些都是借口,其实就是为不久后英国女王伊丽沙白二世访问上海做预备,希望到时女王到外滩参观时能听到《威斯敏斯特》钟声,于是上海市政府从善如流,开始修复钟楼,重新进口一批乳白钢化玻璃恢复钟面原状,重新恢复机械打点,终于在1986年10月女王访问上海时,又响起了《威斯敏斯特》。

于是钟楼的机械又开始运作,而《威斯敏斯特》从1986年10月又敲到1997年。

1997那年香港要回归,据说有些吃瓜群众,听大钟敲《威斯敏斯特》就好像在敲他们的玻璃心,爱国心爆棚,连名上书中央,务必清除这帝国主义余毒而后快,于是,就在香港回归前夜,6月30日零时起,《威斯敏斯特》又不给敲了,只敲整点报时钟。

没有音乐只敲整点报时这种情况到2003年5月1日,重新换了机器,《东方红》再次响起,用大喇叭播放出去,而那几口钟也就一直挂在那尘封到现在,只不过现在魏老师一直都有在定时保养,想不定什么时候又一次决定,又给敲回《威斯敏斯特》。

▼  从大钟处有一小楼梯继续往上走至旗杆台基处

旗杆台基是一个约15平米的楼层小房间,大约是18层的高度,四周是窗,那种感觉挺奇妙,下面就是热闹的外滩,但是你站里面却无比安静,说话都有回音。中间的圆柱则是控制升降旗的传动装置,与上头的旗杆呈一直线。

▼  旗杆台基

▼  大慨在下图箭头的位置

再往上,有一条约75度,非常陡峭的楼梯,通往海关大楼的最高处,也就是旗杆台,走上去还算容易,只不过下来时只能背着走,一不小心就可能踩空。

▼  通往最高处旗杆台的楼梯

最上层旗台只有一个约四平米的平台空间,站三个人就满了。

▼  1949年以前旗杆点是上海的测量原点

1949年以前每天会手动升旗,后来改为机械升旗,但外滩每一栋楼升旗时间都不固定,也很难协调,所以你会发现,现在外滩每栋楼最高点的国旗其实是一直升着,除非褪色破损才会降下来替换。

这旗杆的点是1949年以前上海的测量原点,49年后则改为人民公园边上的国际大厦,旗杆往下延伸与一楼大厅的藻井及立柱是一直线,藻井是以马赛克拼贴出船影图案,相当精美,这上下一直线为海关大楼的中轴线。

马赛克拼贴出船影图案的藻井

顶端朝东南方向望 ,魏老师说以前站在这都还能清楚见到南浦大桥,二十年来,大桥一块一块地被挡住了,我注意他用的是”一块一块”来形容,挺有画面感。

▼  往东南方向望去

朝东北方向望,中山东路外滩,和平饭店、中银大厦、半岛酒店、外白渡桥、上海大厦等新老楼 。

往东北方向望去

下来到外滩后,再仰望钟楼,彷若隔世,很多人说到外滩可以看到上海百年沧桑,时光流转,如秒针不停滴答滴答,不知不觉就流过了九十年,其实我们只不过都站在历史的原点看不清未来,那有沧桑?一切还不都是政治,如换来换去的钟声。


廖信忠先生的原创作品,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不得转载!

0

0条评论

评论
(共 0 条)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