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宝葫网

给新年一个仪式,给校园一个注视 | 上海21所中学建筑(上)

中学,与世无争的纯真年代

校园,激情四溢的年轻寸土

青葱,不可倒叙的仓促时光

往事,凝固美丽的铭心胎记


绘画 | Tina Deng 15岁

那些校园内的历史建筑,仿佛学子们的启程镜子

每一个同学都是设计师,将各自岁月描绘于砖瓦

让我们一起回到中学,在校园建筑间拾取往日

年轻只有一次,青春未曾远离

▉ 有你有我的历史建筑,梦开始的地方

那里装着不谙世事、彩色梦想、浅浅淤青、无畏勇气,捆不住的荷尔蒙在那里释放,挡不住的青春季在那里绽开。

有你有我的历史建筑内,是梦开始的地方。

▉ 一个新年仪式,一个校园注视

青春未曾远离,让我们注视凝固在砖瓦上的条纹,为新年的开始举行一场仪式。

注:我们带来的 21 所中学,因校园内保留着上海市公布的五批优秀历史建筑,或许你的学校并不在其中,又或许有些老建筑尚未在公布名单之列,但相信你的中学时代同样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且我们更愿意看到越来越多的老建筑因为有你有我而变得丰富多姿。

以下学校排名不分先后

1. 上海中学(上海中学大礼堂)

开辟了中体西学的沪上办学新潮,“龙门”文化传承至今,校舍几经破坏,但始未被战争割断过发展之路。

原名:龙门书院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上中路400号、百色路989号

保护批次:第五批

保护类别:三类

上海中学创始于1865年的龙门书院,在这历史潮流中,开始了中国、上海近代在传统书院中探索实学、新学教育的艰难而又光辉的蹒跚历程,以“忧国忧民”的主题开沪上书院探索近代新学之端倪,开辟了中体西学的沪上办学新潮。

1927年至1949年,是中华民族历史性选择和民族自强不息的重要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因国民党右派蒋介石的叛变而失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后,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华民族最后取得了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中国教育,也在历史的阵痛中忍辱负重前行,延续着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师范也由府立改变为省立。同年,龙门师范更名为“江苏省立第省二师范学校”。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再次更名为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标志着上海中学开始了新的历程。

927-1949期间,校址历经迁移,校舍几次被破坏,但发展的历史始终没有被战争而割断过。

1993年,上中创办国内第一所由中国人自主管理的国际学校——上中国际部。学校素以管理严谨、名师荟萃、教育高质、英才辈出而享誉海内外。

上海中学的主建筑物龙门楼,先棉堂和原中兴楼,呈“品”字形布局。上中的主教学楼命名为龙门楼,意为“鲤鱼跳龙门”,奋勇向前,由鱼升龙,即成为上中文化的形象标志。先棉堂因上世纪30年代迁校建址期间破坏了原先的黄道婆墓道,所以将该楼以此命名来纪念这位宋朝的手工纺织业名师,现改为国际部使用。中兴楼原址位于前侧的中兴湖,淞沪抗战期间原中兴楼被日机炸毁,留有中兴湖作证。

2. 徐汇中学

中国最早按西洋办学模式设立的学校之一。

原名:依纳爵公学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68号

保护批次:第二批

保护类别:三类

学校前身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天主教耶稣会创办的徐汇公学,迄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又名依纳爵公学,创始人为耶稣会士南格禄。1931年改名徐汇中学,1953年由政府接办改为公立。

徐汇公学是天主教在上海开办最早的洋学堂,是中国最早按西洋办学模式设立的学校之一,几乎与上海开埠同步,可以说在上海乃至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崇思楼是1915年始酝酿新建的校舍。当时由比利时神父、建筑师第斯尼(中文姓为叶氏)设计草图并任督工,1917年1月8日安置第一块基石,清朝上海县知事沈宝昌出席奠基礼。1918年6月20日,沪上名流云集落成仪式,淞沪护军使卢永祥将军出席典礼,时称“新校舍”。1992年原任校长汪劲松将其重新命名为“崇思楼”。

新校舍的外立面为砖石结构,内部以木结构为主,共四层。外墙由水磨红砖与人工凿毛的花岗岩为主材构筑而成。以小礼堂正门为轴线,两侧则各有9根高达顶楼的科林斯式柱子,成为主要的艺术风格体现。东西两侧的入口廊柱也为科林斯柱式。整栋楼属法国文艺复兴风格,顶部采用了西班牙建筑风格,可惜在20世纪90年代初因屋漏严重而拆除,重建后风貌不再,大大影响了该楼的整体风格。

3. 光明中学

最初为法租界巡捕专授法语的义务学校,至今法语教学已作为国内领先标杆。

原名:中法学堂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东路70号

保护批次:第二批

保护类别:三类


学校前身为法文书馆。1886年法租界,当局因为华籍巡捕不懂法语,难以执行任务,所以办了一所专授法语的义务学校。1911年因原处要建电站迁去别处教学,终于1913年在今址修建新校舍,改名为中法学堂。建筑为砖混结构,中部与西翼1913年竣工,东翼于1923年竣工。混有新艺术派和罗马风的折衷主义风格。平面山字形,两翼向前伸出较长。立面以竖线条构图为主,采用落地长窗。

当时的学生毕业后可在法商洋行等谋职,优秀学生派赴法国深造。学校凭借其优越的条件吸引了众多的华人子女入洋学堂读书。

1946年,中法学堂由天主教中国修士接办,改为私立中法学校,更名为“中法中学”。

1951年学校易名为“光明中学”,为私立学校,1953年学校改为公立,隶属邑庙区。1958年被定为首批市重点中学,1978年被定为区重点中学,2005年被命名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校门曾由原来的西藏南路179号移至淮海东路70号,现在又重新移至西藏南路,为区别原来号码现定为181号。

4. 市八中学

新古典主义风格,校内由4幢楼宇组成四合院布局。

原名:清心女中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陆家浜路650号

保护批次:第三批

保护类别:三类

前身是1861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范约翰及其夫人来沪创办的“清心书院”。1918年定名为“清心女子中学”,是当时上海著名女校之一。1953年6月,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后改名为“上海市第八女子中学”。至1969年起兼收男生,遂改称为“上海市第八中学”。

校内由4幢楼宇组成四合院布局,中央部位有草坪。北侧一幢为主楼,李锦沛设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933年竣工。新古典主义风格。


5. 浦光中学

上海最早拥有党组织的学校之一,江泽民同志曾任教并开展革命工作。

原名:青年会中学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四川中路595-607号

保护批次:第四批

保护类别:四类

上海市浦光中学创建于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坐落于黄浦江苏州河交汇处,前身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为上海在“西学东渐”后最早创办的中学之一。

1938年,该校建立第一个中共支部,成为上海最早拥有党组织的学校之一。洪深、邹韬奋、沈雁冰、郭沫若、陶行知、冼星海等历史名人曾于该校任教或讲学 。1946年至1948年间,江泽民同志在校任教,开展革命工作。1986年,江泽民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尊师守纪,勤学多思,健美活泼,砺志奋飞"的训勉。

油画家陈抱一,电影制作家、慈善家邵逸夫,建筑大师贝聿铭,音乐指挥家司徒汉,视觉艺术家陈逸飞、陈逸鸣,乒乓球世界冠军李振恃,出版家丁景唐等皆为浦光校友。 毕业生中科学家、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更是遍布海内外。

学校教学楼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于1905-1907年建,外观具有古典主义特征。立面清水红砖墙为主,主入口处一至三层立面做重点处理,采用白色三角形断山花,并饰以精致的壁柱。

6. 向明中学

水磨石楼梯、地坪、彩色玻璃窗,尽显教会学校场景。

原名:震旦女子文理学院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巨鹿路334号

保护批次:第五批

保护类别:四类


向明初级中学地处市中心,原属向明中学,其老教学楼即原震旦女子文理学院的教学楼和礼堂,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于1937 年设计,由于战事原因,直至1939 年4 月才举行落成典礼。建筑紧邻西侧赉安洋行(Leonard-Veysseyre-Kruze Architects)1926 年设计的圣心修道院主楼而建。1952年学院附中与震旦附中合并,改名为向明中学,校舍设于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旧址。

一栋对称式的建筑,两边坡面的屋顶,红色的瓦面显得格外显眼,三层的小别墅,白色的墙面和红色相结合,别有生气。

该建筑为早期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独立结构、平屋面、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横向长窗细数着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形式特征,功能为先的设计思想则体现了现代主义的精神要旨。局部带有装饰艺术特征。室内与外立面一以贯之,细部与主体共生,传递着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真谛。

2011年的修复工程拆除了建筑西、北两个立面的违章搭建,湮灭的立面得以重现,同时按历史样式复原建筑外立面钢窗样式。室内最具特色的两部水磨石大楼梯及水磨石地坪被完整保留并按原样修复,连同楼梯转角修复的彩色玻璃窗,重现了上世纪30年代教会学校的场景。

7. 市三女中(东楼、北楼)

百年名校,宋氏三姐妹都曾在此就读。

原名:中西女中、圣玛利亚女中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155号(中西女中原址)

保护批次:第二批

保护类别:三类

1892年基督教南方监理公会创办的中西女塾,宋氏三姐妹曾就读此校。1930年改名中西女中。1952年,中西女中与1881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的圣玛利亚女中两校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合并命名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被公布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的北楼与东楼在中西女中原址。

五四楼(景莲堂):邬达克设计,砖混结构,1935年建造。五一楼(海涵堂):1917年建造,面西呈三面围合空间,底层设尖券连廊,窗口、窗楣向外做小斜面。

『景莲堂』现为市三女中五四楼,建于1935年,建筑平面为倒『T』字形,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属哥特式美国学院风格。景莲堂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主体部分立面为三层,尚有一层为顶层,立面简洁朴素,墙面为水泥砂浆仿石饰面,双坡硬山瓦屋顶,屋面开有中间三个、两边四个三坡老虎窗,由沿沟落水。两侧的教师办公用房系三层平顶建筑,女儿墙呈城堡式。建筑面积为4.9万平方英尺,北侧一层为砖木结构大礼堂,有1192个座位。景莲堂主入口设在南面正中,为两层楼高的平缓尖券门厅,内含叶状连券装饰,有三个彩色尖券玻璃窗,门厅内装有豪华吊灯。进门厅可直接进入一层大礼堂,礼堂内装有豪华吊灯,正前方为舞台,礼堂两侧均为尖券式彩色玻璃窗。门厅的东西两侧为走廊,教室分布在走廊的南北两侧,每间教室采光都很充足。

『海涵堂』现为市三女中的五一楼,位于五四楼的东侧。当初这幢建筑是美国基督教南卫理公会的女教徒以及中西女中的师生募捐建造的宿舍楼。这幢大楼呈马蹄形,南北对称,建筑风格和五四楼十分相似。底楼正中是小礼堂。礼堂左右两边是走廊,分别通向宿舍区的楼梯。十根白色的水泥柱子牢牢地支橕着走廊的屋顶,柱子和柱子间形成的门洞和五四楼的门洞风格完全一致,是柔和优美的弧线托起的尖顶。四楼的22个老虎天窗也是尖顶红瓦。

8. 延安中学(北楼)

欧洲城堡式建筑,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

原名:真如中学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601号

保护批次:第三批

保护类别:三类


前身是1917年建造的英国兵营,欧洲城堡式建筑。1946年夏创办市立真如中学于上海市嘉定县真如镇,首任校长钱颂平。1949年上海解放,同年8月迁入延安西路601号(延安初级中学现址)。1954年7月改名为上海市延安中学,1979年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为学校亲笔题写校名,现更名为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


建筑为欧洲文艺复兴风格,原建筑为二层外廊式,后来加建一层。建筑西侧有一圆形楼梯间,很似一座城堡,北侧也有一半圆体房屋,窗子开的很小似一座碉堡。该楼室内柚木地板,南面有能全视校区的长廊,南立面一、二层为简洁的层叠式柱廊,底层为陶立克柱廊,二层为爱奥尼柱廊,三层为混凝土平台。


9. 复旦中学(登辉堂、门楼、力学堂)

三处保护建筑中西合璧,孙中山先生曾担任学校首席校董

原名:李鸿章祠堂、门楼、复旦公学力学庐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华山路1626号

保护批次:第四批

保护类别:二/三类


1905年,爱国教育家马相伯马相伯率爱国师生脱离震旦学院,在吴淞提督行辕创办复旦公学,建校初即设中学科。1911年,市政府指拨徐家汇李鸿章祠堂为其校舍(即现址)。1917年复旦公学创办大学本科,大学部迁至江湾新址,即复旦大学;中学部仍留在原地,即复旦中学。同时为纪念创始人之一的李登辉先生,将李公祠改称为登辉堂。

李公祠大门由德国建筑设计师设计,欧式风格与中国古典牌坊相结合,堪称中西合璧。覆盖琉璃瓦,龙脊兽吻,气势轩昂,成为老上海一景。


李鸿章祠堂为传统中国木结构建筑。建筑为单檐歇山屋顶,出檐深远,主立面第一间进深为外廊。细部装饰做法体现了江南建筑特征。力学堂则为砖混结构,1934年建造,建筑外观简洁工整,带装饰艺术风格,墙面整体为白色水泥砂浆粉刷,局部窗间墙有浅色简单方形装饰。青平瓦屋面平缓,立面采用横纵三段式构图。入口设柱式门廊,柱式具有中西结合特征。


孙中山先生曾担任学校首席校董,严复、于佑任、邵力子等著名学者和政治家是复旦中学的创校先贤。

10. 上海盲童学校

上海特殊教育历史最悠久的学校。

原名:上海盲童学校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路1850号

保护批次:第三批

保护类别:三类


上海盲童学校1912年创立,1931年12月迁至虹桥路今址。校园为英式洋房,建于1928年。建筑外墙清水红砖,立面简洁,檐下有线脚装饰。极具标志性的多立克柱入口门廊,外挑的老虎窗,装饰有宝瓶式栏杆的开阔露台。其主要建筑均体量不大,围绕中央草坪布置,以连廊连接,砖木结构。1960年代初在草坪周边增建教师办公楼和图书馆等建筑,与原建筑风格相似。


上海盲童学校是上海市唯一一所教育培养视力障碍儿童、青少年成长的学校,是上海特殊教育历史最悠久、国内外有影响的窗口学校。1912年由苏格人兰傅兰雅创办,圣公会教徒,翻译家。单独翻译或与人合译西方书籍129部(绝大多数为科学技术性质),是在华外国人中翻译西方书籍最多的一人。清政府曾授予三品官衔和勋章。


在历史长河中,即使战乱滔天,求真知从未停止,这些中学校园内的历史建筑见证着一个个年代,亦记录着一位位学子的纯真岁月。

敬请期待《上海21所中学建筑(下)》......

0

0条评论

评论
(共 0 条)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