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网
Website on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留住城市记忆”主题论坛在上海市政协举行
12月8日,由市文物局、市规土局、市住建委、市政协文史委联合主办的“留住城市记忆——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上海市政协举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党委书记、总工程师侯卫东,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应邀发表主旨演讲,并与与会者围绕上海这座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如何共生等问题展开讨论。市政协副主席高小玫出席。
“历史文化名城由多个文化遗产要素构成,包括了历史文化街区、古城格局、文物保护单位等。”侯卫东用一句话道出了历史文化名城包含的要素。他说,近年来,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大大加强了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使隐性的历史文脉得以面向广大公众开放,使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内涵为更多的人所认识和了解。
论坛上,侯卫东和苏智良一致认为,上海的历史建筑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全市仅革命遗址遗迹就有657处,现存440处,文物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及全市各区。保护城市遗产的主体是谁?苏智良认为,城市更新中,上海呈现出新天地、田子坊、步高里和思南公馆等不同改造模式,从拆、改、留到留、改、拆,政府与社会达成共识:“我们从中看到民间力量日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保护力量。”
上海目前拥有5批1058幢优秀历史建筑,但其中7成以上有居民居住或使用,如何在这种高密度甚至破坏性的使用中更好保护建筑本体?如何在改善老城厢居民生活水平与保留有意义的历史建筑之间谋求平衡?与会者向侯卫东和苏智良提问。
苏智良开出“药方”:发挥不同主体的积极性。他建议,设立负面清单与居民签约,明确居住其中的权利与义务,逐幢、逐里弄地来解决。侯卫东则认为,一味通过政府收购民居来保护并不是最优方案,要提高居民的居住舒适度,又要让建筑得到保护性修缮,还是要依靠几条腿同时走路。
此次论坛是“上海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系列活动之一。文化月策划人刘素华表示,希望系列活动能打开一扇了解上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窗口,唤起更多市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归属和热爱,也吸引更多人一起来守护上海的城市文脉,留住上海的乡愁。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