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宝葫网

上海历史街区的保护,不能没有了原住民

“历史街区的活力和生气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刻意设计的或过分美化的;一个“真正”有效的和正常运转的街区,是自然和富有活力的,而不是一群受人雇佣的演员刻意表演的舞台。历史建筑和原住民,本是天仙配,一个有机体,用辩证法来讲,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可以说是鱼和水的关系,两者匹配,才是完整的城市文脉和生态。留下建筑赶走人,没有人气的建筑也就变成了冰冷的建筑。一些拆空的区域,问起陈年旧事,周围已找不到明白人,真叫人近乡情更怯。”

——《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


近些年来,上海的旧区改造不断加快,很多建筑与街巷在“留改”中被保留保护下来,但蕴藏其中的部分文化却随着居民的搬走而消失。

改造“肉体”,不应丢了“灵魂”

各区旧改的措施一般为,一部分没有历史价值的危房简屋,将服从旧城改造、改善民生的大局,依据规划开展重建工作;另一部分有价值的文物建筑、优秀历史建筑和保留保护建筑、历史风貌街巷,将根据相关规划,以及文史和建筑领域专家的评估,实现保留并进行修旧如旧的维护。

但留下来的,不应只是建筑与街巷的“空壳”,历史建筑下“人的价值”不能忽略。一座虽经整治但却无人问津的空建筑对街区保护没有任何作用,而一座住满房客的建筑却十分有用。就是由于人的活动,才让历史街区充满了人文价值。

不过随着大批本土居民老龄化,历史风貌区街区的文化正在逐步流失。但这些原住民,其实是历史风貌区和街坊内的活化石、活导游、活地图,他们对街区文化的保留传承至关重要。

 留下原住民,任重而道远

从全部拆除到初萌保护意识,留下标志性的孤幢历史建筑,到成片保护历史风貌区和历史街坊,上海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治理一直在进步中。而如今,我们更应进入到保护历史文脉的新层面。通俗讲,建筑是硬件,文脉是内涵,而作为历史文脉的载体,人不可或缺,其中原住民,又是最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上海的马路千百条,做历史街区保护就不要把原住民当包袱,不要把人的存在不当回事,“一刀切”才不是“以人为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原住民的街区,才能阅读得起来。


1

0条评论

评论
(共 0 条)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