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宝葫网

屠海鸣委员:借鉴国外经验 保留好历史建筑

   东方网记者王佳燕1月23日报道:上海变化日新月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而在市中心,仍然矗立着成片石库门、老弄堂、老洋房等体现着上海历史肌理的里弄房屋。据统计,上海中心城区50年以上的历史建筑约2559万平方米,居住类建筑约1477万平方米。其中,各类里弄房屋约813万平方米。

  历史文化建筑需要保护,而居住在这些里弄房屋内的“七十二家房客”对居住条件改善的迫切需要也不可忽视。应如何寻求“历史风貌保护”与“改善居住条件”双赢?在近日召开的上海两会上,市侨联副主席屠海鸣委员提出了《关于借鉴国外经验,落实“留改拆”,寻求“历史风貌保护”与“改善居住条件”双赢的建议》的提案。


   屠海鸣委员

  屠海鸣委员介绍,法国目前约有4万处历史古迹受到保护,对于被列为建筑保护单位的建筑,其修缮费的50%由国家提供;在建筑遗产清查单上注册备案的建筑,则提供15%。他建议,上海可参考借鉴法国《历史古迹法》等法律,尽快修订适应上海特点的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保护相关条例,进一步扩大历史风貌保护范围、加大历史街区保护力度,研究建立健全更加严格的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保护制度。

  在国外,旧住宅区的改造内容包括多个层次多个方面。如德国按“硬件”和“软件”来区分改造内容,荷兰按计划内和计划外来区分改造内容,日本和英国倾向于按建筑物的部位和改造措施来区分改造内容。屠海鸣委员提出,在“留改拆”过程中,相关部门可借鉴国外经验,依据不同改造目标、不同改造对象、不同改造内容而制定相应政策。比如,可考虑根据旧式里弄房屋、不成套旧住房、单幢建筑、整个里弄或小区等不同改造对象,来实行不同的政策。

  屠海鸣委员还建议,推动建立由市级主导、市区两级协同合作的历史建筑保护和旧住房改造工作机制,相关部门成立专题工作小组,分工合作,首先进行全面调研并掌握现状,在此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落实专项资金。同时,可考虑吸引更多非营利性质的专业机构参与到历史建筑保护和旧房屋改造工作之中。


0

0条评论

评论
(共 0 条)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