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宝葫网

上海交大曹永康:建筑遗产保护与当下城市规划建设的人本思考

自后工业时代的到来,第三产业兴起和消费时代来临,全球城市均开始进行产业结构和空间格局的转型。新产业所需的发展空间除了可在不断扩张的新城区获得之外,更希望在旧城的功能转换中兑现。而旧城的历史建筑往往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一边是城市快速发展,一边是城市历史底蕴的保护与传承,城市,如何保存“历史记忆”?如何在新与旧中走出一条新的建设之路?

本期特邀上海交大博士曹永康做客唛客空间,探讨建筑遗产保护的意义和发展方向,思考城市规划建设的现实性问题。同时,在传统匠人日益消亡的现代行业背景下,如何理性对待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我们也在曹博士这里得到了不落窠臼的回答,由此,当下社会被反复热议的匠心,被其赋予更加富有深度的见解和内涵。

保护建筑遗产

是人类记住自己历史的方式

PROTECT 川沙古城墙  

修缮及复原

研究与设计

在这个建筑不断更新的时代,在一个建筑遗产保护工作者的眼里,看到不只是建筑的现在,也许还有过去和未来。那么,如何理解对历史建筑于整座城市、整个社会,以及人类文明的意义?曹永康博士从事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有二十载,先后主持了百余项建筑遗产的调查、勘察、保护与修复工作,是站在城市历史建筑保护前线的行业专家。在他看来,建筑遗产是人类选择记住自己历史的一种方式之一。如同一个人失去自己的记忆,人类社会若丢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将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研究建筑遗产保护实际上是研究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建筑遗产往往是人类历史重要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场所,是历史的见证者与参与者。黑格尔曾说“ 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即历史是活在当下的,不是冰冷的,是跟我们的现在和未来都息息相关的。中国自古有“以史为鉴”之说,西方一些国家经历了几百年的建筑遗产保护过程,当下已形成了从城市到乡村建筑遗产保护的主动意识和措施体系。中国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历程,在经历了破四旧、城市建设的大破坏所带来的,建筑遗产所面临的一种危机后,也逐渐走向了建筑遗产保护的自觉化,“所幸近十年各方面的力量,从政府主导、社会公众,到专家都在呼吁和推动建筑遗产的保护。”曹永康对此颇为欣慰。

技术创新引领,不惧“道阻且长”

ON THE ROAD 新西兰   中国花园   设计          

当历史建筑保护的意义深入中国社会,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人们所关注的是,中国历史建筑保护还存在哪些问题?曹永康指出,目前国内最大的问题是在这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筑遗产保护是一个多学科联合的工作模式,而国内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跨学科合作还未完善,建筑设计专业占主导,这会导致很多问题,比如方案不全面,价值评估不精准,病害检测不到位,对后续的利用考虑不周全等。对行业弊端的深刻认识与这一领域的发展方向紧密相关,曹永康希望,在这个行业内,加快吸引跨专业人才,促进多专业的合作,从而形成完整的合作模式甚至新的产业链。同时他也提到,“我们的团队也已经关注到这类问题,审视了建筑专业主导下的不足,并重视历史学、人类学方面的人才在建筑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探究到技术方面,如针对对病害的勘察检测,曹永康和他的团队认识到,这是国内的一个短板,从业者大多凭经验而非依靠科学数据说明去解决问题。而前期勘察阶段,通过高精尖的科技设备参与的分析手段,才能准确判断病害和病因,制定完善的修缮干预方案。进一步看,建筑遗产勘察、监测数据的积累会形成大数据的概念,如建筑遗产病害的积累可以形成病例,经过系统的档案存储和分析可以掌握规律,成为决策的依据,对保护策略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团队也引入了技术上的一些创新。通过借助一定的技术储备,包括科技人员的引入和大数据的利用,为建筑遗产保护作出贡献,来形成对其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

技艺的提升是对匠人精神的传承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徐汇中学   复原研究   与设计                        

当前语境下,关注历史即关注未来。曹永康敏锐地察觉到,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作为当下热门话题,关系到对既有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在中国近30年的大建设大开发慢下来或趋成定局的背景下,对城市原有布局的分割拆迁及土地重整已成为过去时,接下来面对的是大量的已经建成的城市环境,包括既存的历史建筑环境。这一大环境衍生了更为复杂的现实问题,从业者所要面对的不只是单纯的环境,还有环境中存在人群的诉求。他认为规划师、建筑师首先要解决就是“人”的问题,人在环境里各种各样的需求问题,如舒适度、便利性、对环境的认同感和参与度等都应被纳入考量。

作为一个规划师或建筑师,其所承担的角色应随之转变。建筑遗产的“保护”本身涉及到技术性,如技术能延长历史建筑的寿命,而“建筑遗产”本身却存在社会性。“其实最关键的就是社会性的问题,即面对人的问题,如何让所有人都能参与到建筑遗产的保护,能享受到建筑遗产保护或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好处,让他们能够生活在其中,产生相应的认同感、存在感,甚至是自豪感,”曹永康说到,“这正是当下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

城市规划建设的人本思考

URBAN CONSTRUCTION

徐光启墓   复原   研究与设计          
建筑是活着的历史,是可以触摸的时代记忆,传承,就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发挥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手工业时代和工业化初期,身怀绝技的匠师和工匠是建造技艺的主体。而现在懂历史、懂建筑、又掌握工艺的工匠日趋减少,当古建筑和技艺工匠日渐式微,这一困境的破局似乎势在必行。

不过,“传承”在曹永康这里却有了新的解释。他如此看待这一现象:建筑工匠这一古老行业的衰败没落是时代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历史建筑所展现的营造技艺或许无法完整无缺的保留,但营造技艺是可以通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传统技艺可以通过当代理念和工具手段,进行创新演绎。对于今天而言,修缮古建筑不再受到传统技艺和材料的局限。随着科技发展,新材料、新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历史建筑的加固和修缮中去,表现出较理想效果。

因此时代能保存的,不是工匠的技艺,而是他们的精神。工匠在新时代的存在形式,是行业的匠人,当代人不必去复制传统的技艺模式,而是要传承匠人的精神,同时,将传统技艺的提升演变化为对待现代技术的严谨态度,实现自己在行业的价值。

理想人居重文化属性

“师”“匠”合意为匠心

INGENUITY

青浦万寿塔   复原研究   与设计                  

理想的人居与很多问题息息相关,其中,曹永康认为,空间的文化属性至关重要。他撇开广义的文化涵义,把这一文化属性定义为人居的品质和诗意境界。居住的文化应具备主题或价值方向,即在特定的居住环境中,引导生活品位和塑造空间的文化素养。如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审美情趣的追求,形成居住的特质。

纵观历史,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里“师”者寡,“匠”者众,“匠师”更富创造力,是匠人中的佼佼者,而匠人则是匠师的传承者。古言道“智者创物,巧者述之”,正是诠释了“匠师”与“匠人”的关系。创造与传承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承,因此一个杰出的“匠”,既要有敬业的精神和认真的态度,更要有过人的创造力,做出精品,引领行业。这两方面的结合,才可称之为真正的匠心。


▲南通唐闸民居修缮

在历史建筑的屋檐下,在传统技艺的匠心里,写着中国文化的一半命运。在曹永康那充斥着建筑、历史、文化和未来的厚重世界里,我们看到一种对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饱含情义的当代胸怀。历史沧桑已经翻开新的一页,城市也走过时代变幻的转轮,在新与旧的交替中,不堪回首的往事和被破坏的曾经,已在保护和传承中被渐渐抚平。我们在曹永康的目光里,看到新时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人文关怀与创新未来。


0

0条评论

评论
(共 0 条)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