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宝葫网

上海市里弄类风貌保护街坊规划管控的思考

里弄是上海市特有的民居形式,形成上海城市风貌的重要基底,其风貌延续与保护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上海市通过风貌保护街坊的形式保护了一批亟需抢救性保护的里弄住宅,但如何对风貌保护街坊这一新增保护对象进行规划控制与引导也是近期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里弄类风貌保护街坊的保护价值分析入手,针对里弄保护更新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里弄类风貌保护街坊的规划管控原则及研究方法,希望对后续风貌保护街坊的相关规划编制提供参考性思考。

里弄是上海市特有的民居形式,是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空间,是普通上海市民最常见的生活场所,也是上海地方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里弄住宅的快速消逝,保护这一上海重要的背景肌理要素已经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如何对里弄类风貌保护街坊开展保护,保护什么、怎么保护、如何通过规划手段落实保护是需要着重思考的内容。

 1 里弄住宅的风貌保护价值

里弄的建筑遗产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建筑风格的中西合璧。这种特征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由于居住需求的转变、生活模式的变化、不同文化的碰撞产生的互相借鉴、妥协、适应的过程。上海里弄住宅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因战乱导致上海租界内人口激增,外商为谋取暴利而建造的简易住宅。早期的里弄住宅需要在有限空间内解决高密度的居住需求,土地利用效率基本达到极致。作为上海传统大众化生活空间的典型代表,其风貌价值和独有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高度混合的功能用途

里弄能够满足上海市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在街坊内容纳了居住、工作、商业、教育、医疗、社会交往等多元化的功能用途,各类功能高度混合,使街坊24小时充满活力。居住是里弄街坊最主要的功能构成,通常占据街坊的内部最核心最主要的位置。功能高度混合极大保障了居民生活的便利程度,使里弄街坊成为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给自足的细胞单元。

1.2 层次清晰的空间格局

整体空间格局是里弄街坊最直观、最具典型性与代表性的风貌特征。里弄住宅融合了中国传统院落式的住宅平面设计和西方联排住宅的布局组织方式,遵循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原则,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行列式布局模式,有相近的建筑体量、高度和间距。同时,里弄住宅普遍表现出层次清晰的空间秩序,从街道、总弄、支弄最后入户的空间组织,形成独特的空间肌理,并以此为载体组织街坊内部的生活与社会交往活动。

1.3 中西融合的建筑细节

通过个性化的建筑构件提升艺术性和装饰感,包括门、窗、阳台、立柱、山墙、屋檐、门环、线脚等。里弄住宅的建筑细部从早期的传统装饰题材不断融合西方建筑设计要素,形成种类繁多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建筑符号,例如石库门、老虎窗等。

1.4 内涵丰富的人文记忆

里弄由于空间上的拥挤促使居民在公共空间进行交流与共享,并且通过围合式布局使街坊内部相对封闭,强化了领域感和归属感。并且作为上海曾经最普遍的居住建筑类型,大量名人工作、生活在里弄中,留下众多具有纪念意义的名人故居、红色遗迹、历史故事等。

 2 上海里弄的现实

居住环境恶劣,建筑质量堪忧。“七十二家房客”的现象极为普遍,厨卫条件差,日照、消防等难以满足标准,居住条件极其恶劣。不少住宅建筑质量堪忧,居民动迁诉求强烈。

空间利用效率与土地价值的不匹配。目前保留的里弄住宅大多位于上海市中心城核心地段,相对低容量的开发与现有的土地经济价值产生极大反差,高额的利润空间是里弄住宅被大量推平重建的根本原因。

建筑空间与现代功能的不匹配。里弄住宅与公寓、花园洋房、公共建筑相比,由于本身内部空间相对局促,通过简单的整治修缮难以满足现代功能需要,尤其是改造置换为居住以外的其他功能,空间适应性较差。

 3 里弄类风貌保护街坊规划管控原则

风貌保护街坊以完整街坊为单位,街坊内拥有一定数量具有风貌保护价值的花园住宅、新式里弄、公寓、公共建筑等历史建筑及其群体。除了建筑以外,街坊内拥有历史形成的道路与巷弄系统、古树名木、历史形成的构筑物、地面铺装、绿化庭院、广场等公共空间,特色鲜明或独特。

在2016年上海市政府公布的119处风貌保护街坊中有近一半为里弄类风貌保护街坊。里弄类风貌保护街坊的规划管控应遵循3个原则:一是强调整体保护与肌理保护;二是实现分级保护,明确差异管控;三是兼顾更新利用,探索活化利用。

 4 关于里弄类风貌保护街坊规划研究方法的思考

为了实现风貌保护街坊保护与更新的双重要求,应当一方面明确保护控制要求,另一方面应对新建改建行为进行控制引导。因此,首先应当对里弄类风貌保护街坊的保护价值开展评估,明确需要保护的对象及保护要求;其次,由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基本已实现控规全覆盖,应针对既有规划开展评估,并结合地区整体发展导向,提出风貌保护街坊在功能定位、公共服务配套、开放空间与慢行、规模与形态、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等方面的更新要求,对矛盾较大的部分应当提出规划优化策略和配套政策机制,应充分发挥城市设计手法在风貌设计和规模论证方面的作用;最后将保护与更新要求、配套政策等纳入所在地区的法定规划,并在土地出让合同中加以明确,以确保保护与更新要求的实施落地。

4.1 评估风貌价值

里弄类风貌街坊规划研究应当建立在现状价值评估、历史价值评估和更新潜力分析的基础上。

第一,现状价值评估应当对历史要素的现状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在现状踏勘调研的基础上,对历史要素的风貌特征、保留情况、现状质量等内容进行分析。

第二,历史价值评估应从历史地图、行号图、历史照片、历史建筑原设计图纸、历史档案、文献记载等历史资料,梳理本地区的历史沿革、重大历史事件、人文典故、历史功能演变等社会人文信息,以及历史肌理、历史景观、历史建筑等空间形态信息,判定核心历史风貌价值。

第三,更新潜力分析应当对风貌街坊所在区位、周边发展条件、产权信息、土地收储及出让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判定街坊内历史要素的更新发展潜力,明确更新导向。

4.2 明确保护要求

以整体保护为原则,构成风貌保护街坊风貌形态的各项要素可分为建筑与构筑物、空间格局、景观环境、非物质要素4大类。

(1)空间格局。针对空间肌理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里弄类风貌保护街坊,应当通过“分析历史肌理演变—评估现状肌理特征—确定典型肌理类型—划定肌理管控地块”的基本路径,确定需要肌理保护范围和要求。

(2)历史建筑与构筑物。应对风貌保护街坊内的建筑价值进行判断,根据其现有保护身份和风貌特征进行分类控制。可适当借鉴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中对建筑保护等级的划分方法,划定保护建筑、保留历史建筑、一般历史建筑和其他建筑。

(3)街巷与环境。应明确历史街巷特征,包括等级、宽度、走向、开口、界面及功能业态等,结合地区慢行系统规划和活动路径组织明确需要重点保护的街巷体系,对街巷位置、宽度、建筑退界与贴线率、沿街建筑高度等进行控制,并对街巷功能定位和业态进行合理引导,延续历史街巷的空间与体验。

(4)非物质要素。尽量保护里弄类风貌街坊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情态、生产技艺、历史事件及地名等非物质要素。非物质要素的保护内容和保护方法应当提出明确建议,可以采用原址保护、遗址保护、集中展示等多样化的保护方法。

4.3 提出更新引导建议

更新引导建议应包含以下内容:

(1)功能发展研究。和传统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保护规划相比,风貌街坊保护规划应注重地区整体风貌的保护与城市更新发展相结合。

(2)道路红线比对。比对保护对象是否与规划道路红线存在冲突,根据保护对象等级和侵占道路红线的程度进行分类引导。

(3)配套设施评估。应当对风貌保护街坊所在社区开展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教育设施规划评估,分析服务配套缺口。

(4)慢行与开放空间体系。建议结合规划单元整体的功能定位和流线组织,可以将里弄类风貌街坊的公共空间与街巷体系和地区慢行活动、旅游路线相结合,提供多样化、体验性的公共活动方式。

4.4 结合城市设计研究

风貌保护街坊的规划管控应当结合城市设计方法,作为规模论证和空间形态引导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论证既有控详规划在落实保护要求后的容量规模是否依然能够实施,一方面从空间形态上研究新建建筑合理的高度、体量、风格及布局,引导新旧风貌协调。

 5 结语

里弄需要传承与保护的核心是居民生活和交往的历史,对建筑和街区价值的理解应重视延续至今的居民生活情态。城市人文遗产保护,不能仅仅看到散点分布的建筑,而应保护承载城市历史记忆的整体环境。

里弄类风貌保护街坊数量众多、规模较大,且本身建筑质量、风貌价值、直接更新利用潜力相对一般,更需要探索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保护利用方法。在实际项目实施中,与规划管控相适应的配套政策机制也亟需完善,包括财税补贴、奖励政策、容量转移等,政策是否完善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规划管控的实施成效。

0

1条评论

评论
  • shinnaki
    里弄是上海的独有特色,必须着重保护!
    0
(共 1 条) 上一页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