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宝葫网

民风习俗


民俗活动

戏曲活动场所

褚泾庙戏台由来已久,位于庄行东市街(现庄行中学校舍处)。主要是走江湖的京剧班子的连台本戏的演出,很受群众欢迎。直至民国17年(1928),停止演出。庄家祠堂座落在庄行西街,当时,由社会团体及文艺爱好者集资,邀请唱摊簧班子来此演出。民国34年(1945)至民国36 (1947)间上海沪剧团并名淡员龚福声、吴乐声、靳美云、石筱英等均来演出过。

说书场所

解放前,陈菊生经营的东兴楼茶园(原望月楼)兼书场、赌场。每天可卖茶百把壶,赌客三四桌。晚上说书,卖茶三四十壶。说书先生到上海聘请,和艺人自来联系。说书主要以钹子书为主,分文书和武书。农闲多说,农忙不说。后来,也有评弹艺人来此弹唱,茶、书统一售票,四六拆帐。茶园不供膳宿。

调龙灯舞

调龙灯在庄行历史悠久。龙灯分青龙、黄龙、白龙、火龙四种。一般在元宵节,庙会、庆舞大会对出舞。

民国6年(1917)3月下旬,庄行镇扎制青,红,蓝,白各色龙灯20多条,沿街调舞,锣鼓彻夜不绝。1956年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时大舞龙灯。1984年春节,轻工机器厂、棉纺厂的青龙,火龙2支队伍,左县参加灯会。还有调狮子、摇荡湖船,花篮舞等也为人们注目。

民间山歌

山歌流传甚广,山歌手自愿结台成演出班子。庄行山歌班子以顾泰安、何祥荣最为出名。有二至三五人不等,一般以两人对唱为主。一边劳动,一边唱山歌。财主们也有雇用山歌手去唱山歌,以提高雇工的劳动积极性。

庄行山歌以田山歌(也称响山歌)较为出名,由2人对唱,1人领唱,另1人应合。曲高昂、动听,歌词长短不一。流传至今的山歌有《白杨村山歌》、《林氏女望郎》、调《唐家花名》、《哭七七》、《哭嫁歌》、《十教训》等。有的山歌揭露了封建礼教,有的抨击豪门,有的传扬风土人情,有的寄托相思之情。山歌活泼自如,语言生动,比喻贴切。

清音班

明清时代流传在民间的民族乐队,颇为引人注目。又名江南丝竹。一些会丝竹(民族乐器)的民间艺人自动组成国乐队,在饭余茶后演奏消遣。每逢灯会、庙会、喜事、佳节等,都应邀去吹奏乐曲,增加热闹气氛。喜庆的曲牌很多,有《三六》、《龙虎斗》、《游月宫》、《小六板》等。民间流传的小曲也很多,如《莲花落》、《杨柳青》、《无锡景调》、《醒世调》、《田头山歌调》等。乐器一般由板胡、二胡、琵琶、三弦、月琴、梆板、碟子、京胡、笛子等。乐队一般有5至6人,大的乐队有10人以上。

祝祭

年初一即春节。民间传统节日。凌晨,家家以"高升"迎接新年。早上开门稍迟,吃素,不吃汤泡饭及茶泡饭。不扫地。当家人沐手拈香,敬奉天地。上等户堂屋挂起福、禄、寿三星图。门上贴春联,室内贴年画。逢人说吉利话。长辈给小辈压岁钱。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家家张灯结彩。是夜,镇上举行灯会(以龙灯为主)。农家做圆子、吃荠菜。
小孩喜玩点田燃。农户于菜园烧癫子(即蚜虫)、田浜边炭茅柴,以除作物虫害。扛三姑娘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常在夜里进行。

清明节做时祭、扫坟墓,历来时兴。而今,增加祭扫革命烈士墓一项,寄托人们对革命先烈的哀思。

立夏日有称人、吃梅子、枇杷、蚕豆、茅针的习俗。传有:立夏日不吃茅针,死了后呒人烧囤:立夏日不吃蚕豆,死了后呒人捧头之俗语。此俗渐渐淡薄。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当午"。人们习吃五黄(即黄瓜、黄鱼、黄鳝、黄豆芽及雄黄酒)。孩儿系香牌、香囊。额头用雄黄酒画一"王"字。洗帐、掸尘、洒雄黄酒于阴暗处。门楣上悬挂菖蒲、艾蓬,室内烟熏苍术、白芷。端午吊屈驱毒邪,青烟袅袅千万家。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吃粽子最为常见。相传,此日理发有不吉利之说。

农历七月半为祭祖之日。因乡间棉稻均未登场,手头少钱,做个时祭也马马虎虎,留有苦恼七月半一语。

农历八月半为中秋节。旧时,晚上祭天,菱藕为供品。现品尝月饼赏月,菜味酒香,合家团聚。

农历九月九为重阳节。时值早稻登场,菊花盛开,螃蟹正肥。重阳糕上插有三角彩旗,飘飘拂拂,诱人品尝不可。重阳和端午,均是旧时杀犯人之日。当午定罪重阳处,重阳不斩待端阳。故此两日,均传不理发之日。现此俗已破除,而吃重阳糕盛行至今。

这个是斋祭祖宗之日。时值农历十月初一,新棉采摘,稻谷登场,故作时祭也较为丰盛,传有富煞十月朝之说。此俗已革。

从农历十二月甘四开始,家家忙于办年货。装糕、做圆子,做年夜,吃年夜饭。打扫内外,千干净净迎新年。很多人于除夕夜"守岁"至大年初一凌晨。

0

0条评论

评论
(共 0 条)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