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宝葫网

历史建筑(三)


双井

在高桥镇东北1.5公里处,曾有座鼎盛一时的清浦古镇。该镇兴于盐业,南宋时此地设有清浦盐场。大量的海盐和丰饶的海产,从通海的清浦港和黄潼港运出,由此成市,这一明成弘时期的繁华古镇,在明代中叶遭倭寇洗劫后一蹶不振,古镇逐渐沿清浦港南移,成为今日之高桥镇。

沿清浦港向南形成了北街。一条东西向的黄潼港贯穿于北街,为方便居民往来,须在北街上建一桥。因黄潼港沟通黄浦江和东海,为航运要道,所以桥建得很高。大家就把这座桥称为"高桥",久而久之,"高桥"就成了一镇之名。因翁姓人家居桥之南北,所以,高桥又名翁家桥。

清初,因东西筑护塘,黄潼港与黄浦江、东海不再相通,航运功能丧失,河道渐渐淤积,高桥成了摆设。同治年间,当地乡绅陆文钊、陆文镖兄弟等倡议集资疏浚河道,重建了高桥。上世纪二十年代,疏浚的河道再度淤塞成陆。这次,镇民议决"填筑马路,以利交通,而迁其桥于迤西之港口,以留旧名"。古高桥才拆除了,从此民间流传"闻得高桥桥不高"的谚语。

这段历史,在邑人印星台所撰《迁桥筑路记》中有详细记述,印并亲书之,由吴郡邹念生刻石,竖于原桥址旁。与之相对的,是他书写的《古高桥旧址》碑。考虑到填港后饮水消防这不便,又在此凿了两口井,即双井,名曰"保安公井",也由印手书刻于井圈之上。

《古高桥旧址》碑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原竖立于北街与海高路交汇处的西北侧双井处。碑高160厘米,宽50厘米,厚15厘米,中间刻"古高桥旧址"五个大字,右上方刻:"戊辰年春",左下方刻:"平康会立"。制作讲究,字迹古朴,周围有边,是印星台手书。"文化大革命"时石碑被移,一度下落不明。1984年1月4日在欧高路镇北大队仓库水泥地下挖出,石碑已断成三截,但字迹仍清晰可认。经高桥乡及高桥镇人民政府共同修复后,重树于"双井"北侧,海高路1054号门前原址。

双井又名印井,原来位于海高路与北街交岔处《古高桥旧址》碑前,民国十七年(1928年)由镇绅印星台开凿。它是由两个并列的六角形砼质井栏,合用一个长椭圆形的井身而组成的汲水井。井栏高50厘米,外径58厘米,内径36厘米,厚度15厘米。井栏上刻有"保安公井"四个大字以及"丁卯八月"四个小字。原有铁栏及凉亭保护,在填浜筑路时被移去。

在《迁桥筑路记》碑文上,有十八个字述及当时开凿双井的目的:"……并于高桥原址开凿公井,饮料消防,咸资利赖……"可见此井的开凿,一来是接受清光绪年间大火成灾的沉痛教训,供消防之用;二来是方便周围居民的用水。自本镇居民及自来水后,该井已废弃不用。因市政建设,双井和《古高桥旧址》碑,现都在海高路67号门前。


顺济庵

"先有顺济庵,后有清浦镇,再有高桥镇"。这话简括了高桥地区的发展历史。高桥地区成陆较早,据说"晉虞刺史"在高桥"始筑捍海塘",古人在清浦港两岸劳作生活了许久,然而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座建筑物却是"顺济庵"。

"顺济禅院"是"顺济庵"的本名,俗称"北庵",是僧希贤在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在清浦港之西所建。史载"僻居守此",即按禅习在偏野之处立舍修行。古时寺院一般避开人居稠密之处,或在山中或在远处,以利坐禅修炼。因此在12世纪早期,"顺济禅院"所在的清浦港段仍然是人烟稀少的僻野之地,初建的"顺济禅院"是一座小寺院。然而,刻有"顺济禅院"的井圈石却在20世纪五十年代留寺中。

1189年,杭州盐场官黄绅在顺济庵之南清浦港之西建成规模宏大的"法昌寺"后,"顺济禅院"成为"法昌寺"的下院。

在明代,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相当发达,小城镇空前繁荣。在"顺济禅院"、"法昌寺"地区已逐渐发展成为繁荣的清浦镇。"江东志"曾有如下的描述:"市居稠密,商贾亦繁,寺屹中央,三庵鼎峙。峨坊矗立,冠益喧阗,名人接踪,弘成时亦一都之会"。其中"寺"为"法昌寺",三庵为:顺济庵、东林庵、接待庵。

明嘉靖32年起,江南一带遭受倭寇烧杀抢掠,清浦镇首当其冲。繁华的清浦镇十室九烬,死伤无数,人民逃散,田园荒芜,也由于清浦港的渐淤,失去水上交通,从而清浦镇日渐冷落。以后人们从清浦南迁,逐渐兴起高桥镇。

当时因大批民众逃离,朝廷税赋无法完成,嘉定县责成沈若泉为"赋长"。沈若泉独立承担弃田的"岁承粮役"并为民代偿。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清浦地区经济才有所恢复,沈若泉又重建太平桥,并且重修"顺济庵"。

南宋时,此庙本为佛教寺院,为何近代称其为"庵",且供着道教各尊大神呢?这可能与明王朝尊崇道教有关。在明王朝的建立过程中,道教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明朝历代皇帝为了巩固其统治,无不敕赐加封。上行下效,在民间崇敬道教,也就顺理成章了。

半个世纪以前,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高桥地区最盛大的节日之一,也是自发的群众文娱活动节。虽然带有"敬神"的形式,而"顺济庵"是民俗活动的中心。

初春三月,是江南地区春耕与夏收之间的农闲时节。此时,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桃红柳绿,特别适于户外活动。同样适于进行自发和大规模的民间活动。但在以农为本的农业社会中,任何节庆活动都不能耽误家时。在高桥,这项民间活动称为"三月廿八汛"。农历三月廿八日前后的几天中,长短不一的"会首"队伍日夜行走在高桥乡间,所以也称为"走会"。

这项活动,虽无专人组织,却是约定俗成的。各村民众自动集合起来,把本村供奉的"神"(俗称"老爷")请进八抬大轿。前有鸣锣开道的锣鼓手,有的大铜锣需二人抬着,前抬者昂头气扬,后抬者执棒击锣。后面掮着"回避"、"肃静"投望牌的化妆衙役,一脸的庄严、肃穆,有的"会首"队伍还有手执十八般兵器的戎装战士,威武雄伟无比。最令人生畏的是牛头马面、阴阳皂隶等的鬼神队伍,他们有的口吐长长红舌,有的手执钢索利叉,有的血盆大口,面目狰狞,一声声的响锣,把人的心提到了嗓子口。

在各支队伍中,也有众多民间乐队,称为"清客串",实为江南丝竹。这支队伍一路行走,把祖传的名曲奇调洒满乡间的村落,这支流动乐队的乐器上饰有种种绢花,也扎着红绿各色彩带。在春天的微风中飘飘扬扬,尤其引人注目。而整齐划一,起扬抑伏的丝竹和声,令人心旷神怡。出"会首"也是各支江南丝竹乐队争奇斗妍,一拼高下的大好时机。

在江南丝竹悠扬的旋律中,一声声"锵、锵……"的锣鼓声走来了一支打唱莲花的队伍。一些青年男女,彩巾扎头,绸衣着身,脚踏船鞋,整整齐齐地舞着"莲花枪",一面跳着"莲花舞",一面唱着莲花歌,徐徐行进。

高桥农村的十几支"会首"队伍中,最为奇特的是黄家浜的"会首",他们抬着高桥八"土地"之一的"欧寿王庙"中的欧阳修"老爷",还带着一艘"旱船"。这船的底部装有木轮四个,船上叠着金色、银色的纸扎大元宝,自上而下,一个比一个大,船边竖着各式彩旗。"头路"昂首挺胸屹立船首,几十个人前拉后推,在乡间不大的土路上,艰难向前。这是高桥的民众怀念他们的先辈,在元代时由上海海运第一人张瑄(高桥人)带领下,往大都(北京)大规模运送江南漕粮的壮举。

五十多年前的"出会首",虽不是向大都解粮,却是高桥地区大大小小的庙中的"土地"、"老爷"向"顺济庵"中的"玉皇大帝""解钱粮",并参拜"玉皇大帝"。每年三月廿八日,各路"会首"聚集"顺济庵"前的庙场上。每到一支"会首队伍",庙场南端戏台上的锣鼓班子就掀起一阵高潮,给"玉皇大帝"报讯。人们抬着该支"会首"中的老爷在庙场上疾跑三圈,才能叫"辕门",经过"审查"合格,才能打开"辕门",进入庙中参拜"玉皇大帝",行三叩大礼。轿中的"老爷"当然不会下跪,而由轿夫抬着轿,向上顶三下,就是三叩之礼。

最后,在三月廿八日,各支队伍又集合到高桥镇中的"嶽庙场"(现欧高路77号)参拜"东嶽圣帝"黄飞虎的"诞日"。此次"解钱粮"庆"东嶽"诞辰活动的最后,是各路"老爷"返回各自的驻地。

这些活动,虽然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其实,却是旧时代农村中农民自筹自办的大型集体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略事休憩,一年中的夏收夏忙季节临近了,整理农具,准备种子,又开始一年中最忙的农季。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北庵"一直为部队用作营房,庙场作为练兵场,为国防事业出了力。在60-70年代,原来的前后二埭各五间高大庙宇被拆毁,在庙场上新建营房。就这样,高桥历史最古老的建筑遗迹从此消失,只留下庙后高高的四棵古银杏树,依然默默注视着高桥古土。

从1997年起,开始建设外高桥港区二期工程,部队迁往他处,"北庵"原址被港区建设工程征用。现属港华路1299号的上海集装箱股份公司外高桥码头分公司,简称"二期",也中"SPC Wt"。该公司是我国目前现代化水平最高的集装箱码头之一,年装卸量达400万标箱以上,屡创世界先进水平,是上海国际航行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庵"原址上建起了四层高的生产辅助楼,庙后的四棵银杏树依然保留未动,为人们寻找"北庵"原址提供了明白的方位。


万寿桥




0

0条评论

评论
(共 0 条)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