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宝葫网

传统习俗

传统节日

一、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年初一,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从腊月下旬起至除夕,家家都要大扫除,用长柄扫帚掸掉屋顶四角及墙上灰尘、蛛网,称掸檐尘。因尘与陈谐音,故又叫掸陈,寓意掸除晦气。同时,人们剪指甲、理发、洗澡、拆洗被褥和擦洗器皿,以示辞旧迎新。腊月廿三夜,灶上供着饴糖、柿饼、糕点、清茶和糯米小圆子,点燃香烛祭灶,祭毕焚毁灶君纸马,俗称送灶君。用饴糖作供品,传说可粘住灶神嘴巴,在向玉帝汇报时可隐恶扬善,能免灾祸。正月半灶上贴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对联,再请灶君入灶,谓之接灶君。此俗在50年代后逐渐废除。
春节期间,多数人家贴春联年画,象征瑞祥。写春联讲究门第身份,贴年画讲究地方和图案。如贴在水缸上的画鱼,象征年年有余(鱼);贴在米囤上的画粮食,象征五谷丰登;客堂上悬挂福禄寿三星图,象征子孙满堂、长命富贵。解放后,仍有春联年画,但内容大不一样,"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全靠毛主席这副名联,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除夕中午,祭祀祖先,供肉、鱼、鸡等菜肴。祭毕,祭菜回锅,全家共食,此俗今已革除。

大年三十夜(小月为廿九),祭祖之后,全家聚餐,俗称吃年夜饭。富户菜肴有鱼、肉、鸡、蛋,备有暖锅。必有几只象征意义的菜肴:鱼象征吉庆有余,肉圆象征团圆,粉丝象征长寿,菠菜象征甜蜜。吃年夜饭不以年三十为限,腊月廿三起就可举行,亲朋轮流聚餐。

解放前,穷人过年如过关,有的向亲友借年朝米,准备年初一开锅;有的无力偿还债务,便设法躲避债主,直至大年初一子时才敢回家,俗称躲债,因当时有新年不讨债的规矩。奉城农民施占庆欠地主租子,因地主逼租,年三十溜出家门,躲到新场一带讨饭度日,直到正月半才回家。吃年夜饭的习俗沿袭至今,但已废除逼债旧俗。

除夕之夜,洗碗刮锅,洗菜切菜,淘米提水,掸尘扫地,因这些事年初一忌干,除夕都要干好。还要点燃一只脚炉或灶肚内燃树块,火种不熄,燃至年初一。火、;富同音,意为今年富到明年。老少围炉,达旦不寝,名曰"守岁"。除夕前后,有人提着灯笼或手执竹管筒,绕宅而转,边敲边喊:"寒冬腊月,气候干燥,前门看看,后门摸摸,家家注意,火烛小心"。这称"叫火烛",提醒大家防火防盗.此俗今已不复存在。

大年初一,从零点始,点燃香烛,敬天地,祭祖宗,鸣"开门炮",家家争第一。六七十年代已逐渐少见,但80年代又勃兴。丁卯年初一凌晨鞭炮声连天,烟花飞舞,经久不绝。整个春节期间,全县烟火、鞭炮零售额达16万元。此日凌晨,旧俗农家从水缸内捞起一串除夕浸泡的黄豆验看,总共12粒,代表12个月。豆胖雨多,豆瘦雨少,以"预测"每月降雨量。初一用芝麻萁烧饭,取意"节节高"。取12只酒盅依次排在将熟的饭锅中,饭熟后以酒盅中蒸馏水多少"预测"每月雨量.解放后已淘汰。早晨均喝蜜枣糖茶,或食扁豆红枣汤、年糕和汤圆。全日吃素,均吃粉丝、油豆腐炒青菜和豆腐干。来客,主人装"九子盘",即九样糖果或以蜜枣糖茶招待,拱手互祝"恭喜发财!"孩子穿新衣,戴新帽,至长辈家拜年。长辈每人给"压岁钿"。上茶馆喝茶,堂倌泡一杯橄榄茶,俗称"元宝茶",并以香烟、花生果和糖果款待茶客,茶客送一个红纸包给店主,谓之"喜钿"。来乞丐,均给糕团或饭菜。年初一不动刀、不扫地、不淘米、不提水、不泼水、不食粥、不讨债、不干活、不借钱、不骂人、不打人、不食汤饭、不倒垃圾、禁忌倒马桶,取意吉利。晚上早睡,称为"窝米囤",寓意粮食满仓。今不盛行。

年初一至年初三,孩子们穿着新衣打鼓扯铃(空竹),兜里装满糖果杂食,恣意嬉乐,大人毫不训斥。新媳妇在初二回娘家拜年,当天返回,不得留宿,叫做"正月媳妇不空房"。

正月初四,为"财神"生日,店家燃香点烛,祭桌上面悬吊活鲤鱼,寓意"吉庆有余"、"跳过龙门交好运"。磕头礼拜,鸣放鞭炮,叫做"接财神"。互祝"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晚上,邀请亲友、同行与店员喝酒,称"财神酒"。此日

老板要辞退职工,故称"卷铺盖生日"。此俗于50年代废除。

正月初五开门营业。但有人身穿官服,头戴纱帽,手执镗锣,挨家挨户登门表演,口里念叨"招财进宝",又说又唱,跳东跳西,俗称"跳春官"。此俗今已不存。

解放后,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旧俗大多废除,逐步形成新的风尚。国家规定春节为法定假日,各行各业均放假三天。但也有不少工厂、商店和服务行业的职工,坚守工作岗位。政府机关和群众团体向驻军部队慰问,送"拥军公约";驻军向当地政府和群众回送"爱民公约",称为"团拜"。并举行军民联欢晚会。地方政府和驻军部队向烈军属和残废、复退军人发慰问信或送慰问品,登门拜访,谓之"拥军优属"、"拥政爱民"。鱼水情深,亲如一家。

二、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称元宵节。民间习俗吃汤圆,象征全家团圆。汤圆有的呈花包形,称"花包圆";有的呈稻堆形,称"稻堆圆",寓意粮棉丰收。
元宵之夜,农家点燃天香蜡烛。正月十五至二月十五,寺、庙、庵悬灯插烛,俗称"点红灯"。红灯按次序排列,形似宝塔,有7—11层,每层有6盏灯,上端点7盏,称之"七星灯",最高一盏谓之"天灯"。今淘汰。此夜,常有集会出灯,多见的有龙灯、狮子灯、鲤鱼灯和蚌灯等。农民用稻草、芦柴等扎成火把.点燃后在自家田里边舞边跑边喊:"花3担,稻6石,芝麻赤豆要收呒数石",盼望丰收。还将田边茅草点燃,俗称"点田燃"。50年代后,点田燃逐渐淘汰。解放前,农村妇女相信"扛三姑娘",即用一只淘米箩,箩上插一只银簪,由几个姑娘"通神"邀请坑三姑娘、田角姑娘、场角姑娘等"三姑娘",而后询问凶吉,占卜未来。但男子一般不信,常要掀掉淘米萝上的头巾取笑。此俗纯系无稽,已不革自除。

三、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民间有以下几种习俗:

吃粽子:粽子形状有三角锥形和四角枕头形两种。常以鲜肉、咸肉、火腿、红枣、豆沙等为馅心。传说吃粽子是对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追祭,有人因此特裹小粽抛入河中。

吃"五黄"(即黄鱼、黄瓜、黄鳝、黄豆芽和雄黄酒):孩子们不会喝酒,大人便以雄黄酒在孩子额上写个"王"字,以避生毒疮。在门口、床架和帐钩上悬菖蒲、艾叶和大蒜头,小孩身上挂雄黄挂件和大蒜头彩网袋。午时,各家焚白芷和苍术,以避瘟解毒。洒雄黄水以雄黄酒用艾叶蘸后,洒到阴暗角落,灭菌消毒。

赛龙丹:和演出戏剧《白蛇传》四乡群众云集黄浦江畔观看赛龙舟。

送夏衣:端午前夕,新婚女儿同丈夫回娘家,携送黄鱼、火腿和枇杷,谓之"送夏礼"。接着,由弟或兄专程给姊或妹送去夏衣、阳伞和草帽,俗称"送夏衣"。

挂"端阳符":僧侣或庙界在一定地区按户发给。此时正值麦熟,农家以麦子作谢,故又名"麦符"。按迷信说法"麦符能驱邪"。
解放后,喝雄黄酒、洒雄黄水和送麦符废弃,龙舟停赛,送夏衣已不讲究,演《白蛇传》、吃粽子、悬挂菖蒲之俗,相传至今。

四、乞巧

农历七月初七为乞巧节。乞巧,就是妇女们向织女乞求智巧。有的地方捉一只蜘蛛,放在首饰合中,次日清晨看所结之网是疏是密或是否圆正,即可预测自己将来是笨是巧。有的地方还举行"穿针赛巧"活动,以红绿线穿9尾针,先穿完者为得巧。正午,有的放一盆水在太阳光下曝晒,乞巧人轻轻将绣花针投于盆中,浮于水面者得巧,针影又细又长又光者得大巧。这些活动,除穿针比赛较有意义外,余则均属无稽之谈,故今巳淘汰。

五、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流行祭祖,有的还请亲戚吃饭,称做"吃七月半"。时因庄稼尚未成熟,故菜肴简单,称之"苦恼七月半"。此日又称"鬼节"。有的地方晚上在路旁摆祭品,焚纸钱,俗称"祭野鬼"。今已废除。

六、"地藏王生日"

农历七月三十夜,家家户户在门口点燃插香和红烛,供上菱、藕和白果之类祭品,祭祀"地藏王",保佑无灾无难。孩子点燃"茄子灯",此灯选择月牙形茄子,下插4支插香梗子作脚,上端插一排香,在地上拖着玩。此俗荒谬,早已废除。

七、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此夜,在露天或在客堂设案,点燃香斗祭月宫。香斗用香棒和马粪纸糊成,贴上"月圆人寿"之类的剪纸金字,斗中竖起一炷高香,高达数尺,香顶端插数面三角黄纸旗。高香周围放上沫香和木屑。当高香燃至最后,烧着沫香和木屑,香气四溢。每户1~3只祭品,有月饼、芋艿、菱、藕和毛豆荚等,全家团聚拜月、祭月。祭毕,分食月饼。如果有人外出,切下一小块留着,表示团圆。穷人常以塌饼代替月饼。

这天回娘家探亲的妇人,必须回夫家过节,同吃"赏月饭"。

东乡还有"偷子孙"的习俗。夫妇婚后不得子,则由男子于中秋夜偷只南瓜藏在被窝内,让妻子抱瓜而睡,名曰"留籽(子)",盼望得子。瓜主人见而不究。有的人偷偷地将瓜果藏入不得子夫妇的被窝中,谓之"送子孙"。今不见。
而今,欢度中秋佳节的传统习俗仍保持着,月饼是相互馈送的节日礼品,但烧香拜月等迷信活动都已取消。

八、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民间有赏菊、饮菊花酒和吃重阳糕的习俗。重阳糕是糯米制品,有方圆之分,糕上印有花纹。吃前,先要取一盆祭灶神,寓登高(糕)避灾之意。有些地方,母亲要给出嫁的女儿送去重阳糕,表示"步步登高"。俗话说"吃了重阳糕,夏衣打成包",指冬天将临,准备寒衣。吃糕习俗相沿至今。每逢重阳节,糕饼店主要供应重阳糕,但"祭灶神"之类的迷信做法早已破除。

九、十月朝

农历十月初一为"十月朝",家家户户要祭祖。农历十月是庄稼登场季节,祭祖菜肴十分丰富,有"大富十月朝"之谚。在此期间,邀请亲朋聚餐,俗称"吃十月朝"。今尚流行。农历十月,棉花一般均已采摘完毕。若此时田间尚有,可任人采摘,俗称"捉野花"。

时令节气

一、清明

旧俗在清明前一天禁火寒食,吃干粮,喝冷水。人们习惯踏青游玩、植树、吃青蒿和糯米粉做成的青团。清明正日,每家备菜祭祖,外出者必须回家,谓之"做清明"。穷人用稻草编扎草囤,富人用麦柴扎成一人多高的麦库,内放纸锭、冥钱和经疏,上坟焚化,表示对死者的怀念,俗称"烧草囤"。小辈还上坟除草、增土和修剪树枝。寡孀上坟哭夫,叫做"哭坟"。解放后,坟基渐被铲除,变成耕田,上坟之俗逐渐消除。替之以祭扫烈士之墓,政府机关、群众团体和学校等有组织地向烈土墓或烈士纪念碑献花圈致敬,缅怀先烈;也有的邀请革命前辈作报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二、立夏

立夏这天,旧俗不准孩子坐门槛,以免"疰夏",有"立夏坐门槛,疰夏睏床榻"之说。此日,尝新蚕豆、米苋、苜蓿,孩子们争吃茅针、梅子和白窝蛋。还高悬大秤称体重,比试一年的肥瘦。今此俗已逐渐废弃。

三、立秋

立秋之日,人们习惯要吃西瓜。整理夏衣,待后入箱。并购衣料,赶制寒衣。如亲人在外地工作,家属将寒衣打成包裹,邮寄或专程送去,俗称"送寒衣"。

四、冬至

冬至,民间呼为"冬节",又叫"小年"。每逢冬至,人们照例要设斋祭祖,又要相互赠送食物,叫做"冬至盘"。此日,群众观察天气,预测冬天的雨量,有"冬至上云天生病,阴阴湿湿到清明"之说。冬至日最短,女儿忌望娘,此夜,如孩子死了三年以上,将草包棺材焚之一尽。富户于冬至夜聚餐,穷人没有这福份,故有"财主冬至夜,穷人冻一夜"之说。老板自冬至日起,招聘收帐人员,共饮"冬至酒"后四出收帐,也于冬至这天解雇职工,所以冬至是穷人的一道难关。

0

0条评论

评论
(共 0 条)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