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宝葫网

地方掌故

望江楼

望江楼坐落在青村港镇中市,三间三层楼房,为解放前青村地区最高建筑,因而远近名闻。该楼约于民国初期(1920年左右)由驳岸里(今桃园)吴泗明所建。吴姓为当年驳岸里望族,为在青村港镇发展势力,荣宗耀祖,特从上海购来美国花旗松等建材造了此幢大楼,因其楼为镇上独一无二,意登高可望江河大海。故名望江楼。  初建时,此楼为镇上一大游乐场所,亦开过赌场,后又辟茶园、书场等,其二楼书场可容近百人听书。底楼亦开过店铺,至解放前夕,吴姓已将房产转卖他人。解放后,一直为茶园、书场,兼作旅馆。

走马楼

在青村港镇中街,砖瓦结构的两层楼建筑群。明嘉靖年后,陶宅镇渐衰,青村港镇始兴,有一陈姓大户看中了东起三祝禅院庙场西至义昌弄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建造一大片楼房。弄堂宽阔,可骑马通行,又因楼房多,东楼到西楼,南楼到北楼距离较远,陈姓人都骑马来往,因此被人称作走马楼,又称;通转走马楼。清同治年间,陈姓大族败落,家产变卖,人员流徙他乡。民国期间,则全部为他人占据。现时所称走马楼只剩东西两幢楼房。

满州弄

在青村港镇东街,也叫解放弄。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到本地,清廷为镇压起义军,派旗兵到青村港镇,驻扎于此弄内,市民就称该弄堂为满州弄,一直沿袭至解放初才改名解放弄。但老青村人仍惯呼满州弄。

歇凉亭

民国十八年(1929),里人吴痦生(驳岸里人)和张雪康(北港人),发动镇北乡民捐款,修桥补路,方便行人。当时自满州弄向北,经杀人桥(遐令桥)、万寿桥到里仁桥,约二华里的小路加宽拓直,铺上长五十厘米、宽二十厘米,厚十厘米左右的石板,成为石板路a铺好后尚存余款,在里仁桥北堍盖一简易亭子称歇凉亭,供行人小憩。此后,就有满州弄相对歇凉亭之说。一九五八年,石板路和歇凉亭同时被毁。

戏楼、戏馆

明代,陶宅镇城隍庙戏楼名气颇响。每逢庙会节庆,唱曲子、演杂剧,并有杂耍艺人。清代,青村港镇三祝禅院(亦称三官堂庙)曾开设戏楼。直至民国期间,农历五月十三、九月十三、十月十四、十月廿五仍常有戏剧演出。

抗战前,青村育婴堂、陈家浴室(俗称浑堂)等地设过戏馆,已有文明戏演出。抗战期间,在东典当开过东亚戏馆。几年内,常有小京班来演出.后又有西典当戏馆。东典当戏馆停办后,更楼底层亦开设过戏馆,有可容纳五百人的大草棚。此时演出的剧种较多,剧目丰富,有申曲(俗称滩簧,即沪剧)、锡剧、越剧、评弹和木偶戏等。

农民教育馆

民国十八年(1929),吴唐生在三祝禅院戏楼创办了;农民教育馆。分设图书室、弈棋室、陈列室、储藏室、医药室、办公室及职工宿舍,楼下为民众茶园和阅报室。在镇北三里许的北港设推广区。在抵制洋人洋货的热潮中,搞过一次规摸较大的土布展览。该馆毁于战火。

书场

青村港镇书场由来已久。望江楼茶园、张记茶馆、仙鹤园茶馆等在解放前都设过书场。说书艺人来自四面八方,有浦东书、大书、小书之别,另有评弹、滩簧戏。解放后,只剩望江楼茶馆,一度仍有说书艺人前来演出。一九七八年,青村合作商店在新街开设新的书场,近百个座位。每天分下午和晚上两场演出,本市和江浙两地的说书艺人接踵而至。

影剧院(大礼堂)

一九五八年,拆毁三祝禅院,在其东边场地建造九百多座位的公社大礼堂。建成后,县电影队每月多次放映电影。并先后接待数十个剧团。一九七八年下半年,公社在原粮管所北仓库地基建造面积二千    二百五十多平方米、一千二百八十五个座位的影剧院,兼作大会堂,为青村地区历史上最大的建筑物。一九八年七月一日启用。来此演出的有本市一些著名剧团和各县、公社剧团及江浙等地专业剧团。

0

0条评论

评论
(共 0 条)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