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宝葫网

民俗活动

庙会

俗称老爷出堂、出会等。解放前,夏历十月十四为本地屠家庙庙会日,十月初一为盐行头庙会日,十月初九为杨家埭庙庙会日。庙会日,浞菩萨从庙内抬出,去各处活动,或受许愿病家还愿,或受有钱人家膜拜。借此炫耀一番。出会时由几十甚至上百人组成仪仗队,以夜叉小鬼开道,大旗大锣先锋,紧跟三十六个天罡将,七十二个地煞星,接着是托香社拜香社、买盐社、莲花会、高跷队等队伍,杂以数十面各色绣花龙凤旗,之后则是抬泥菩萨的轿班,吹奏细乐的清音班等。到了预定地点,早已设下唱台,摆好香案,由道士或太保举行打唱仪式,游完一处又换一处。当年屠家庙与阮仙庙同日出会,因此场面最大,时间最长,从十月十四一直活动到十月十六日,整整三夭时问,出会路线从青村港镇出发,直至头桥,泰日桥、金汇桥,齐贤桥等地。届时,青村港镇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各地商贾、匠人、杂耍艺人等纷纷前来。因此庙会亦繁荣了商市,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此活动一直延续到本地解放。

交流会

解放后,本地屠家庙庙会日则成了城乡物资交流的日期,俗称交流会,破除了泥菩萨出会等迷信活动,专搞物资交换、集市贸易和文化娱乐活动。因人民物质生活的逐年提高,交流会的场面远胜庙会,盛况空前。此活动持续到一九六三年。

灯会

解放前,夏历正月上旬,民间制作各种彩灯,如宫灯、花灯、动物灯、牌灯、挂灯、散灯等于元霄节夜挂在门前、街上、路旁,有的还挂在风筝线上,争奇斗艳,美不胜收。既庆贺新春,祁求丰年,亦炫耀各家盈富;有的还制作龙灯,组成掉龙灯班子,并伴有狮子舞、蚌壳舞、荡湖船、踩高跷和扭秧歌等,由清音班伴奏,串街游村表演,招引观众,时称灯会。解放前,青村港镇网船浜的一文龙灯队,技艺较高。能表演跳龙梢、龙打滚、盘龙头、盘龙梢和叠牌楼等,两龙齐舞时能跳双龙抢珠。此风俗延续至解放初期。如今,又开始盛行,但已泛指正月元霄节前后,有组织有领导的民间游艺活动。

放风筝

俗称放鹞纸。解放前,本地民间不少人于闲暇时间喜欢放风筝,农村中一般于春秋两季农闲时间,特别是元宵节、中秋节前后放风筝的人最多。风筝的名目较多,最普通的是一种五角形纸鹞,底下拖一条很长的尾巴(草绳),一般为孩子们放。比较精巧的是蝴蝶鹞、灯笼鹞、蜈松鹞(俗称百脚鹞)和九九鹞。最大的一种叫做板门鹞,能放封几里远的高空,上边按有发声的风弓,鹞线上能挂飞灯,到晚间,灯中点上蜡烛,似流星一般。

清音班

解放前,青村地区有不少民间艺人。其中有会丝竹的、唱曲子的、说书的,还有唱滩簧和其它戏曲的。一些丝竹艺人自动组织起小乐队,或饭余茶后消遣,或为婚娶寿庆、庙会、节日吹奏助兴,这种班子时称清音班。每个班子六、七人不等,使用笛子、萧、二胡、琵琶、尺扳(即板的一种)和碟子等乐器,吹奏江南丝竹,如三六和梅花三弄等乐曲。解放前夕,青村地区清音班以李窑和青村港镇的几个班子闻名。人员齐,演奏水平较高,常被喜庆人家邀请。此外,当年镇西北王家宅还有皮影戏班子。演出时一人用剪纸和灯光配成动画,一人说唱解释。一直流传到解放初期。

0

0条评论

评论
(共 0 条)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