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网
Website on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颐园于松汇西路上海第四福利院内。据专家考证,颐园建筑构作大量为明中晚期原物,是江南地区典型的明式花园。
颐园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原系赵家住宅的小花园,名因而园。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年),赵家家道中落,转卖罗姓,易名罗氏园。光绪初年,罗家把园售给渐江归安县县令许威,改称颐园。清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归许姓。1937年,颐园又为金山张堰人高君藩所得,故当地又称为高家花园。高氏曾将园整修一新。
颐园占地2亩许,以假山、水池为中心景物,池上架有三曲小石板桥。两边为黄石小山,南北两侧黄石突出池中成矶状,水中见天,别有一种气势。假山有石洞,小径,池边古树蓊郁,石上青石斑驳。水池四周,绕以廊屋,梁檐下配有形状各异、十分别致的挂饰。从扶梯、过廊、栏架、楼窗等建筑结构上,可见明代园林幽雅精致的风格。南西有仿宫殿式的楼阁等,均为典型的明代建筑。戏台檐出四角,垂以花柱,四壁隔扇玲珑剔透。屋顶和楼板,均有草架相隔。当年凭窗远眺,可见野外田地,故园主人曾名楼为观稼楼。相传此楼又可作演戏之用,卸去楼阁北廊十扇长窗,便充作戏台。
民国初期,柳亚子等进步人士经常到颐园举行社团活动。解放后,颐园长期失去维护。1989年,市、县两级财政拨款10万元,对园内文物价值最高已出现险情的观稼楼进行了修复。2005年,根据文物谁使用谁维护的规定,上海第四福利院出资修葺。在修缮中陆续发现明代青石坐墩、石元宝、门枕石与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片等园内文物。届时半年,修葺工程竣工,重现盛世名园的精致玲珑。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