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网
Website on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位于方塔园内兴圣教寺塔西侧。原位于松江中山西路444号包家桥东首。堂为明代中后期建筑,为明代松江大户人家住宅中的客厅。清初为朱椿宅。朱椿,字大年,娄县人。祖父朱琦以军功历官凤翔府知府。朱氏少年自立,入赀以通判注选,授湖北荆州府同知,旋擢浙江金华府知府。迁广西按察使,转云南布政使,改广西布政使,升巡抚,旋以兵部侍郎内召迁都察院左都御史。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卒於官。清章焕友《石居杂识》记:"椿以中丞召见,高庙(清高宗乾隆)问其年,椿以实对,上云:卿年少于朕,朕发未白而卿须眉如雪,何也?椿对曰:皇上松柏之资,经冬弥茂,臣蒲柳之质,望秋先零。上大悦,未几擢总宪,部臣以椿不由科第,力格其议。上曰:朱椿好古如是,诸词臣岂尽如椿哉,擢为总宪,何嫌之有?椿遂以好古名其堂,记君恩也。
清代初期,堂名为好古堂。清代中后期,工部尚书张祥河为此堂题匾曰兰瑞堂。堂五间七架,为扁作厅堂之式。因部分柱、枋以楠木为材,民间称此堂为楠木厅。堂的梁、柱用材硕大,月梁制作流畅简洁,五架梁与三架梁以及童柱之间以荷叶墩承托,椽子粗大。堂的柱础、石礩以青石制成,覆盆式柱础,其上置以靴形石礩(明末朱舜水称之为磉墩),前檐柱石礩有两种形式,一为八棱瓜形,一为八棱靴形。堂的石作、大木作的建筑法式以及雄浑简素的风格,具有明代嘉靖前后期特征。堂的前庭之侧有廊庑连接。堂的后部,以屏门作隔断,檐为北廊,以穿廊连接仪门(二门),穿廊为素雅简洁的船篷顶。仪门为清初之制,采用磨砖对缝工艺,施补间斗栱、如意纹饰和垂花柱等。仪门横匾刻克昌厥后四字,为清圣祖康熙墨宝。
20世纪80年代,朱椿宅尚存客厅、仪门和后楼。1984年,将兰瑞堂、穿廊、仪门等迁建于方塔园。1990年,辟为明朱舜水纪念堂。原朱氏宅后楼仍保留在原址。1985年7月,公布为松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