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网
Website on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春节 俗称过年。解放前,穷苦劳动人民又叫过年关。除夕之夜,逼租逼债者上门,成为难过的关口。旧俗,大年初一,天亮起床,更换新衣,放开门爆竹,供天、拜神、祭祖宗。信佛者到附近庙宇庵堂赶烧头香。春节期间,年初一不扫地、不泼水、不倒便桶。吃的菜肴讲究口彩,如:吃长咸菜苋,表示寿长福长;吃肉里蛋,称元宝蛋,意为招财进宝等等。出门见人,要互道恭喜发财。节日期间,走亲访友,互相馈送糕点、水果等礼品。小辈见长辈磕头拜年,长辈给小辈压岁钿。如今过春节,成为一年一度辞旧迎新,休息娱乐、走亲访友和拥军优属的佳节,按惯例休息5~7天,一般都备有丰盛的菜肴,糕点、糖果。进行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迷信、旧俗大都已消失。
财神日 农历正月初五,市上有跳财神的活动(白昼),商店职员吃财神酒,店主挑选合适的职工用,不合适的解雇。被解雇的职工另找他店谋生,有的失业。如今居民以放爆竹表示喜迎财神。
元宵节 元宵之夜,俗称正月半,焚点天香,斋天供神,赶制糯米汤团,取合家团圆之意。扎花灯,放花炮、流星、地龙等,有的人家接灶君。四乡农民晚上在田间放野火(俗称大家好),又叫着地燃。姑娘们玩请炕三姑娘的游戏。青年们放风筝,风筝样式繁多,有蝴蝶、蜈蚣、八角形等。晚上放风筝,线上悬挂各色红绿小灯,扣一串串明珠在空中闪烁。如今过元宵尚有吃糯米汤团之俗,但也不普遍,其他习俗均已失传。
清明节 清明节前的一日,人们称为寒日节,过去一般都以供祭祖先,以示怀念。清明节,旧时对这个节日特别注重,凡外出工作者,大都回家探亲扫墓。清明前后几天,不论贫富都祭奠祖宗。祭祖之日邀至亲好友聚餐(俗称吃清明)。旧俗规定,先祭祖,后上坟,至亲要互赠草囤,表示彼此尚有往来。如今过清明节,除了祭扫祖坟外,多数单位、学校还组织职工、学生祭扫烈士墓,缅怀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泗泾镇于1982年拨款,加上百姓捐款修建了杨思枢烈士墓,墓地中央竖一石碑,上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烈士墓落成以来,每年清明节前后,前来祭扫悼念的人群络绎不绝。现杨思枢烈士墓已迁至松江烈士陵园内。
立夏 旧时对立夏节也较重视。制糯米粉苜蓿(草头)塌饼,吃蚕豆,给每个小孩吃两只煮鸡蛋。小孩不得坐门槛,意味不疰夏。中午时分称体重。如今立夏节,尚有吃蚕豆,吃草头塌饼等习惯,但已不十分普遍。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当午。泗泾地区家家户户吃粽子,午时以苍术、艾蓬等熏屋杀虫。此日酒菜有五黄(即黄鱼、黄鳝、黄瓜、黄泥蛋和雄黄酒)。将雄黄酒在小孩额上写王字,传说能驱邪。解放前,过端午节是穷苦人民难过之日,此时青黄不接,生意清淡,商店店主为减少开支,在该日要裁减伙友,名称吃端午酒。如今,泗泾镇尚有吃粽子,熏屋的习惯。
农历七月十四 泗泾有喝豆浆吃油条习俗,这个习俗由松江县城传来,自清代至今,沿袭不衰。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谓中元节。使传统的祭祖日期。乡村农家在此节前或去年七月十五日以后有丧事的,都在这一天过七月半,烧些荤素菜肴,点上香烛备上水酒,祭祀已亡亲人,有的邀集亲戚朋友一起到家聚会,回忆死者生前事绩,并烧些纸钱,以表示哀思。解放后,此俗仍有延续。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有祭天之举。富有人家购买大香斗,供红烛果盘,以月饼、水果供神拜佛。此日,吃煮熟的毛豆、芋艿,讨毛一千、余一万好口彩。晚间合家团聚赏月,含团圆之意。黄昏时,店铺借庆中秋名义设宴,以此要伙友为店主奉命辞退、留用。中秋节,成为穷伙友一年三次担忧关之一(担忧被解雇)。解放后,祭供旧俗消失,但吃月饼习俗沿袭至今。中秋节之前,不少人家以月饼孝敬长辈,馈赠亲友。表示思念故乡和亲友之意。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又称敬老日(由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在1988年通过的《上海市老年人保护条例》所规定)。解放前,张凤翔汤团点(即阿六汤团店)于此日供应大量的重阳糕,每块糕都插上一面红绿黑的三角纸旗。晚间市民以糕供祭灶君。解放后,逢重阳节,广泛宣传敬老的传统美德,吃重阳糕,并有登高之举,营造敬老氛围,召开老年人座谈会,听取老年人的意见和要求。当日,开展多种形式的敬老活动,并探访慰问老干部、老职工和高龄寿星,赠送慰问金、慰问品。
冬至 旧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过去一般都以供祭祖先,以示怀念。此日合家团聚吃冬至饭,菜肴丰富,邀请亲友畅饮。
送灶君 旧俗,泗泾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神。送灶后,掸扫灰尘,解放后送灶旧俗已除,但掸扫灰尘习惯保留至今。
除夕 俗称大年夜。合家团聚吃年夜饭,挂年画,贴春联。灯火明亮,准备年初一吃用的东西,忙碌不停,直至半夜。孩子玩烟花,放鞭炮,深夜争放开门炮,意味辞旧岁迎新年。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