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网
Website on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舞龙
泗泾舞龙明清已有,春节,元霄、中举人、中进士、佛诞庙会、贵人婚庆等重大庆祝,必以舞龙示其隆重。
解放后,泗泾镇有二支舞龙队,由搬运工人和米厂工人组成,舞者皆动作敏捷、舞技精湛之青壮年。有金龙、银龙各一条。两龙龙身各有11~13节。龙眼内装上干电池,每龙肚内点上红烛,舞时光彩夺目,屏息争睹。
划龙船
泗泾地区与九州相同的端午吊屈习俗,龙身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每次均在端午午时开始,若干龙舟同时竞发。舟两舷边各有等人数之划桨青壮年,比竞争先。舟内另有竞技高手,爬杆身如猿猴甚至跳跃如鹞纸翻身。两岸观者如堵,喝彩此起彼伏,盛况醉人,为泗泾端午胜景。
竞舟地点在东观音堂东栅口江面。民间习俗,不邀而至。自同治起泗泾设县丞衙,县丞蒋晋(浙江人)、程起朋(山阴人)、夏日济(浙江人)邵维曾(会稽人)、王嘉懋(归安人)、赵景禧等,亲主赛事,与民同乐。
民间制作尚有十字锈、木雕、盆景等
今十字锈传人(偕年老),有罗爱新、王福妹、张玲玉、钱永娟、蔡益华、朱秀凤等。木雕传人有彭逸民、彭尧年等。
秧歌
即秧歌舞,因其边唱边舞姿摆动,前进后腿按节拍扭动腰节,俗称扭秧歌。本地原为田头舞曲,为庆丰收余庆,结合田歌舞蹈(亦称田山歌),金山、奉贤一带最为流行而传至泗泾。解放后,受部队文艺宣传队所跳秧歌影响,向部队学习,组成秧歌队表演。后逢节庆或隆重与会,则以秧歌助兴。表演时穿红带绿,敲锣打鼓,边扭边唱(秧歌曲),成为泗泾风味的表演艺术之一。据识者言,泗泾秧歌受延安陕北秧歌影响最大。现虽未五六十年代时兴,然能跳秧歌者人数不少,尤为女性。
打腰鼓
此表演艺术兴盛于解放之后,受部队文艺宣传队腰鼓表演的影响,组织腰鼓队,成为镇文艺宣传队的一支。腰鼓圆而长形,框以木制,两头较小而中腰较粗,鼓身漆红色,两端皆蒙皮为敲打部位。表演时穿延安地区服饰,头系白羊肚头巾,穿红衣红裤,腰系红腰带。红绸带系鼓,缚在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按节拍击奏,咚咚悦耳,加之轻盈舞蹈动作,男女成对,满场喜气洋洋。充满节日祥和气氛。泗泾腰鼓主要受延安陕北风情影响而带江南水乡色彩。
武术
泗泾为商贾名邦,凡庙会、集市贸易,少不了武术表演、跑马戏会集。武术表演称为卖膏药,其必有武功。表演时,卷衣捋臂,满身扎束,一身武术表演打扮,抱拳拱手后拉场子,边说边打胸击臂,并招呼围观者身强力壮者打其胸,拉其手,如三四人无一胜者,接着边说献丑边表演拳术、刀、枪、棍棒,单演或同伙两人以套路对打,喝彩声阵阵不断。此对泗泾地区强身健体起良好的教育作用。
也有卖膏药者留在泗泾,如有叫野猫者就留居泗泾,后因粗通文墨,经人介绍到肖王庙教书,在泗泾、九亭地区治病看病颇有美誉。
还有朱姓者,留居东观音堂,传说轻功十分了得,可逾高墙上楼顶,在地上沿栲栳口行走。至今八九十岁老人中有目睹者。
泗泾尚武之风沿袭至今,民国时,奥运会我国足球名将张邦伦、自行车一级运动员李振洪。有国家足球一级教练陈秀荣、乒乓一级教练周彬高等。泗泾曾办过足球学校,武术学校。上海世博会武术表演中有十余人曾是武术学校的师生。
竹编
先将竹劈成篾,然后沸水煮过,再经过劈丝刮纹、打光等工序,编结成精巧的各种生活用品。抗战前,泗泾曾有竹行6家,老板顾永茂、沈万兴、唐春红、丁友良等均是竹器艺术的高手,他们或编出龙凤花纹的竹蓆,或编出花纹精美的红罩篮,或纳凉的竹编团扇。竹编制品多达数十种,有竹蓆、竹篮、果盒、屏风、门帘等,精工细作,十分精美。
剪纸
泗泾剪纸明清已有,名门望族小姐,于琴棋书画之余,还会剪纸,富商百姓家手巧者女性也会剪纸,男性也有善剪纸者。剪窗花,剪双喜,一把莲,凤穿牡丹,蝴恋花,鲤鱼跳龙门,喜上眉(梅)梢等图案。
解放后沿袭,多数为家传。今年长著名者有:朱品龙、彭尧年、李雪彪、金子才、诸冬棣、王雪华、王毓梅、花介玉、宋焕豪、薛莲芳、赵碧如。
作品有传统题材,如丹凤朝阳、太白醉写、四季平安、祝福、八子争头等。更有令人喜闻乐见紧随时代的新作,如毛主席在工作、庆祝香港回归、世界和平、阿诗玛、烧锅、共和国卫士、古镇中市桥、古镇泗泾等。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如瑞粽香、牧童。兰闺雅乐图等,花卉则充满生机。
泥塑
无锡地区泥塑艺人,留居泗泾成本地制作工艺传人。始都为素塑,后涂色上彩而称彩塑,属雕塑工艺品。其制作先于黏土(泗泾有良佳黏土,可就地取材)中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或毛边纸一类纸浆,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或器皿的泥坯,经阴干上粉底,再施以彩绘。
今传人马金城先生为当代著名泥塑雕塑家,将泥塑创新为面塑,誉传海内外。其创作的《长城歌舞》,画面宽广,民族歌舞者,个个惟妙惟肖,舞姿优美。另《离骚》中山鬼,《钟馗》(端午悬挂捉鬼祈祥),皆神态生动,十分逼真。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