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宝葫网

历史文化

下沙镇地处黄自口江之东,傍邻浦东新区和闵行区,是南汇县成陆最早的地区之一,下沙 古捍海塘重筑于唐开元元年(713年).据此推断,成陆距今至少逾千年。

下沙地区原处上海市东南的一条沙带上,崇明岛位于北,故名上沙,而下沙位于其南,故名下沙。下沙古时又称鹤沙。相传三国时东吴名相陆逊曾养仙鹤于此,也是盛产白鹤的鹤窠村所在之地,鹤沙之名因此而得,也因此形成了下沙独特的滨海鹤文化。

下沙制盐业历史悠久,公元十世纪初期,开始煮海制盐,五代时期,下沙地区已成盐场。北宋以后,下沙盐场(又称下砂盐场)为东南沿海34个大盐场之一,所辖面积甚广,几及今南汇县塘西的全部地区和浦东新区的全部沿坶区域。盐课司衙署设于该场的本场,即当时的鹤沙镇上。宋末至明初,是下沙盐场的鼎盛时期,曾以其规模之巨、灶户之众,盐产之丰而著称于浙东诸场.一度为松江府鹾赋之冠。元明两代下沙盐场的鼎盛时期,为浙西所属27个盐场之冠。盐业的发展.促使下沙地区产生了诸多的盐文化。明末,盐场逐渐衰落后,下沙地区才仅指以下沙集镇为中心的方圆数十平方公里内的区域。

随着盐业生产的发展,商业兴起,渐成市集。元代,下沙集镇镇区扩大,商业迅速发展,东西一条街上,店肆栉比,市集繁荣,明洪武元年(1368年),下沙盐场处于鼎盛时斯,商市也更趋繁荣。自元代至明初,下沙集镇商市之繁华堪称东南沿海各镇之冠.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倭患不断,镇区败落,倭患平息后,集镇建设向咸塘港众安桥东发展,形成东西长约I公里的老衔和0.5公里许的南北街,十字形交叉于众安桥西堍,商市又趋繁华。

下沙镇的文化渊源流长,人文荟萃,仕官称盛,据传这里原为宋丞相吴潜御侍父读书处。之后,历宋、元、明三代有记载的瞿家仕官就达15人之多。历代仕宦文人亦为下沙镇留下了堪称风雅的许多园林。瞿莛发的瞿氏园,有东南园林之最美誉。王佐的习园、杨踽的安分斋、朱听的尚夷斋、顾德粱书屋经楼、凌如焕的凌固、沈庄诗人朱风洲的梅园等,都是当时文人墨评文赏函、吟诗泼墨之所。闻名遐迩的鹤沙八景(东庄春雨、南庵朝旭、彭仙圆室,虹桥夜月、四湾夕照、戚塘晚棹、北安凉飓、湖音晚钟)也为人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华章诗篇。

下沙镇还是闻名海内外的文学翻译家傅雷的诞生之地。流行于浦东、浦诬以及浙江平湖、嘉兴一带的民间曲艺——锣鼓书(太保书)也发祥于此。农历三月二十八日的民俗庙会更是盛况空前,热闹非凡。下沙创办教育甚早。据光绪《南汇县志》记载,元皇庆元年(1312年)下沙盐场使瞿氏五世孙瞿时学舍田仿吴潜读书处创建鹤沙义塾,是南汇县最早的学馆之一,距今有近690年的历史。,下沙镇有较悠久的中医发展历史。清道光年间的刘作铭即为当时名医,著有《彭城医案》,医术高超,时人以天上吕纯阳相比喻;世传七代的杨氏中医世家,尤以妇幼科闻名于世鹤沙四才子之一的沈奇生,精通妇科病理,颇负时望。

0

0条评论

评论
(共 0 条)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