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网
Website on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下沙地区流行的常见曲艺有锣鼓书(即太保书)、钹子书、数扳弗、上海说唱、上海文书等。
锣鼓书
亦称太保书,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出现在下沙及浦东地区,后逐渐成为下沙地区特色的民间曲艺。旧时下沙地区有太保窝之称,艺人一般在春节、农闲时受骋于客户,入村舍、祠堂、客厅演唱,少则三五天,多则半个月。后将太保书改名为锣鼓书,下沙镇为锣鼓书之乡。
钹子书
传说钹子书演唱形式可追溯至宋朝。金兵入侵时,岳飞部将王佐巧施苦肉计,自断左臂,假投金营,将一钹子挂于断臂之上,右手执竹签,击钹说唱,使投敌的将官陆文龙返宋。以后艺人就袭用钹为道具,保留了这一曲艺形式。真正有史料记载是在清乾隆、嘉庆年间,起源于下沙地区。钹子书进入城镇后,以沪书梅兰芳之称的下沙镇王俊发为代表,将钹子书取名沪书。
上海说唱
上海说唱是在独脚戏、小热昏和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以单人说唱。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