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网
Website on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六灶古镇的发展与盐业息息相关,六灶地区宋代设灶,此后盐业生产持续时间较长,元代设盐运司于鹤沙(下沙)。管辖范围包括六灶港。
据说六灶的名称来源于古时盐灶,灶为古时盐场的基层单位,各灶之间由南向北排行,当地排笫六,因而得名六灶。也有说法,来源 子鹿沼二字,相传古时有人在当地的一条小溪旁训鹿,故当时有鹿沼、鹿溪的地名。、
古镇古街格局特色明显,相传,古时有居民、商人等依六灶港北岸东、西向汇集,至明代已形成长条形对面街",成为六灶镇。清代前期,六灶集镇已有相当规模,形成"东起傅家祠堂前柏塔、西至环桥长约三里许的一条对面街(清代称向学街),东市油车桥南的油车街为镇之纵街,约三十余丈长.清同治初年,六灶镇遭兵毁燹,西市受破坏转冷落。
六灶商业历史悠久,民国时期,镇上有店铺一二百家,主要有粮米、南货、百货、烟纸、竹行、棉布、肉行、鱼行、茶馆、中西药等店铺:较有名气的有嵇义泰、吴新泰、鸿泰、永泰祥、长春堂等,现有可考证的老字号就有45处。
世俗生活的繁荣,也带来了众多宗教文化的兴盛·镇上不仅有众多中国传统的佛教、道教建筑,各种民间信仰的庙宇也为数众多,而基督教建筑耶稣堂也反映了六灶古镇对外来宗教文化的包容。庙宇以清代建造为主,有萧王庙、城隍庙、强家庙、镇港庙、卢家庙、东关帝庙、猛将堂、严家庙等等。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