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网
Website on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春节:
每年正月初一是农历新春第一天,多数人穿新衣,家家贴有春联,写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长命百岁等吉祥话;一般都吃素食,早晨吃汤圆、枣子茶,圆圆满满、早子早孙。人们要正衣冠,拜天地、祖先,以果、饼等祭祀;又与邻居、亲戚等相互祝贺,叫作拜年;中午煮白菜作食,谓之彩头;从初一到初三禁扫地,生怕扫掉财神。
元宵: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每年第一次月圆作为一年中第一良辰,家家户户以馄饨、汤圆作食。大小庙宇高竖灯塔,黄昏点灯,俗称看出灯。小孩、青年以稻草等捆扎后,到野外点火玩,谓炭茅塘,口喊花三担、稻六石、蚕豆小麦收二石,多一点勿碍啥,盼新年丰收。
清明:
清明节共15天,分为前七后八,当中一天作为正清明。旧明,人们在清明节到祖坟上祭扫,用竹杆悬挂纸钱(长龙钱)插于墓,叫作挂墓;或以纸制成袋,里面装用纸制作的锭,至墓前焚之。
端午:
每逢端午节,人们都要饮雄黄酒、包粽子、煮蛋、买黄鱼吃。户门上挂菖蒲,小儿以雄黄抹额等。新婚夫妇或毛脚女婿都要给岳父家送礼,俗称端午盘。
中元节:
俗称七月半,相传七月十三至十七开地狱门,五天内亡魂皆可回家,大家、小户均设席祭祖。
地皇菩萨生日:
农历七月三十是地皇菩萨生日,亦称地皇开眼日。是日夜,家家户户在宅前宅后遍地插香,为地皇开眼照明,求神保佑。孩子们则将棒香插于茄子上,制成茄子灯戏耍。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过去,人们以香斗酬愿,各庙宇里较热闹。有钱人家每逢中秋之夜总要邀友人或全家人围坐一起饮酒赏月。文人往往还要赋诗作对。
重阳: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又称重九,九为阳数,重九即两个阳数巧合,故称重阳。相传东汉恒景听从师父弗长房劝告,在这天携全家登高逃避一场灾难,故有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之习俗,以辟邪、消灾。
灶君上天日:
相传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是灶君上天之日,向玉皇大帝上奏民间之事,家家做圆子,送灶君上天上说圆满话。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相传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寺庙煮粥祭供,民间仿效,吃腊八粥。腊八粥以大米、黄豆、青菜、芋艿、花生仁等混合煮成。
除夕:
除夕是一年中的最末一天,俗称大年三十。此日更桃符,贴门神、春联;当晚,设荤祭敬天地、祖先;全家围坐一起吃年夜饭;到深夜不寐叫作守岁;以红纸包钱由长者赐幼者,叫作压岁钿。
雷祖会:
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是雷祖生日。雷祖会在城隍庙举行。此外,庙中做佛事,各处信徒纷纷前来烧香、拜佛,祈求社会安宁,风调雨顺,场面较为热闹,引来四方人群观看。久而久之,六月廿四的场面越来越大,从廿四一天时间发展到廿三至廿五连续三天时间的集场。每逢此节,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来到镇上置办一些生产、生活上的必需品或看热闹,六灶人俗称为调廿四或称为赶节场(赶集场)。
蓝门会:
农历六月廿四,在六灶镇上举行。相传:当时六月廿四这一日由于雷祖会的举行仅六灶镇西市较为热闹,为使东市也热闹起来,由各个图里的保正轮流收捐发起蓝门会,请十至二十个道士念经,并把承风庙(镇港庙)的各类老爷抬出来尊祭,说是求社会太平、风调雨顺。
圩蓝胜会:
每年农历七月廿日在陈桥镇上举行,每逢此日,人们抬出沙涂庙、南星庙里的孟太、万寿王等塑像尊祭。
观音会:
观音会是尊祭观音生日。凡是举行观音会的各庙在时期、次数上不一致,萧王庙举行观音会每年1次,定在农历六月十九;陆家庙每年举行3次,定在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
赶瘟疫:
赶瘟疫是庙里举行老爷出会,说是化冥财、赈济孤魂、驱逐邪魔、免除瘟疫,求社会太平、风调雨顺。赶瘟疫一般是在遇到社会不宁、战乱、瘟疫、干旱等年景时,经会首发起。赶瘟疫的庙会在六灶强家庙、城隍庙多次举行过。
灶君会:
每年农历八月初三在青龙庙举行,有念经、烧香等仪式,并煮面条招待香客,行化缘之实。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