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网
Website on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南翔镇属上海市嘉定区管辖,位于上海市中心的西北、嘉定区东南。因其境内有上、中、下三道槎浦,而古称槎溪。南朝梁武帝夭监四年(505年),在此建白鹤南翔寺,因寺成镇,镇以寺得名。古镇距今已1500年,是我国著名的古镇之一,也是上海市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传说南翔呈龙穴之地,名胜古迹众多。晚清时期流传的一首《南翔山歌》中,开头就说正月梅花初立春,南翔虽小赛苏城。虽属过誉,但据镇志记载,当时有博望仙槎、萧梁古寺、东林银杏、北园老桂、西院芙蓉、南坞屏梅、槎阜社灯、鹤湾渔艇、太平竞渡、天恩赏月、萧寺钟声、薛湾潮汛、桂苑占秋、鹇林消夏、止舫观鱼、平桥折柳、双塔晴霞、三槎霁雪等18处名胜古迹。镇中还有明代古典园林古猗园,是上海市郊名园之一。鹤槎山,是南宋建炎四年(1130)韩世忠由平江移军海上抗击金兵,在南翔驻军筑此烽火墩作为信号联络之用。
明、清时期,南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已经十分发达。明初南翔镇经济繁荣程度已为全县各市镇之首。嘉靖年间屡遭倭寇焚掠,万安寺以南民房被毁殆尽。至隆庆、万历年间逐渐复兴。镇上布庄林立,成为全县土布业集散中心。清初人口增多,市场繁荣,花豆米麦,百货骈集,舟车纷繁,徽商云集,被称为东南一都会,遂有银南翔之称。由于南翔地处东海之滨,江海之交,南临吴淞江,北通刘家河,而徽州又水路方便,因而早在明代,在人挑马驮的年代里,得以舟楫运输之便,徽商便瞄准了南翔。当时南翔农村以产棉为主,男耕女织,几乎家家纺纱织布,因而纺织土布成为南翔农村主要的家庭副业,已所产刷线布(又称扣布),光洁而厚,制衣被耐久,远方珍之。南翔遂成为棉布加工集散中心,以至布商辏集,而其中多徽商侨店,徽州布商各字号俱在镇,鉴择尤精,贩运于江淮、临清间,几乎垄断了当地的棉布业。清康乾以后,社会安定,人口增长,东新街南、黄花场北和金黄桥外,逐渐成市。街道南北长2.5公里,东西长3公里。寺前街(现人民街)和南大街(现解放街),成为全县土布业集散中心,商铺林立,各种字号的布店专售此布,布商们鉴择尤精,在国内颇有名气,清未曾获南洋劝业会银奖。清康熙间,镇上有踹坊不下十多家。清初,本镇居民石氏发明郁金香酒色、香、味俱佳,名驰京国(《南翔镇志》卷一)。乾隆三十四年(1769)在此特设县丞署。清末街衢南北2.5公里,东西3公里。
宣统初,自南街至沪宁铁路车站兴筑马路,士商侨寓纷至沓来,东街、南街有大小商铺400余家。民国年间时局动乱,南翔地处上海近郊,成为粮食集散地,有米行粮店130余家,碾米厂10家,另有酒馆、茶楼、烛箔店、鸦片烟铺、赌场等多处,居民约6000人。1932年初,日本侵略军袭击上海闸北,蔡廷锴将军率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总指挥部便设在南翔。南翔人民积极协助驻军挖掘战壕,修筑公路,供应衣粮,救获伤员。 工商业的繁荣,必然促进文化的发展。明、清两代南翔人才辈出,涌现一批知名学者,富绅殷户也竞相兴建第宅园林,明代李流芳建檀园于北市,经筑墙垣仅及肩,多穿洞壑注流泉,时为南翔胜景;通判闵士籍建猗圆(今称古猗园)于东市,至今仍为南翔名胜。此外曾有计氏园(后改为来鹤园)、怡园、巢寄园、桐园等。明清两代计有园林20多座,故有小小南翔赛苏域之誉。近年以来,南翔镇发展迅速,成为全国尤其是华东地区一个著名的城镇。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