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网
Website on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风貌区内原有众多类型的公共建筑,如商铺、寺庙、古塔、店铺、祠堂等。
云翔寺,原名白鹤南翔寺,在官四十图(今解放街香花桥以北),由德齐和尚募建于梁天监四年(505年)。唐开成年间(836-840年)由莫少卿捐款重修扩建,以太平、金黄、四虎、水兴四桥为界,寺墓扩至1 80亩,寮舍63间,有和尚700多人。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年)钦赐丞相郑清之书南翔寺额,经历代多次修建,有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地藏殿、弥陀殿、三元殿、大悲阁、七佛阁、文昌阁、藏经楼、钟楼和崇善堂、净因堂、翠云堂、古松堂、香林堂、雪方堂、三缘堂、圆照堂、悟元堂、海会堂等以及梁朝井、齐师鹤、鹤迹石、祯明桧、望鹤楼、经幢石、九品观、博望槎等八景。清康熙二十九年(1700年)钦赐御笔云翔寺额,遂改名云翔寺。清乾隆三十一年(1 766年),香花桥民房失火延及天王殿,后又屡经战火破坏,寺尽毁,山门边的砖塔一对今尚在原址。
南翔寺砖塔一对,位于报济桥(俗称香花桥)北堍解放街两侧,系南翔寺山门口的旧物。即双塔晴霞。清嘉庆《南翔镇志称:千年物也不知建于何代,现经专家鉴定为五代(907~960年)建筑。这对传说中的龙角八角七级,每级有神龛,高10米许,大町三抱,东西相望,亭亭对峙。塔旁各有梁朝井一口,为传说中的龙眼(现被埋人地下)。两座形体相同,每层均有腰檐,平座栏板,檐下旋拱出昂,每层四面为壶门,另四面为直棂窗,逐层互易方向,全塔以砖仿木结构。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正月,报济桥旁民房失火,周围建筑都被焚毁,双塔幸存,此后塔旁建起民房,两房砖塔的北半部都被砌人民房,互相依傍,才得以保存至今。虽出檐早已脱落,但仍保持江南地区典型的楼阁式砖塔特色。1962年9月7日经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时因东面一座在商店后院,西匿一座前面竖有毛泽东主席语录牌,幸免破坏1981年在古建筑专家陈从周等指导下,设计修复。
1986年12月告竣,1987年进行塔周环境建设。塔前竖有石碑,刻有107岁的苏局仙老翁手书南翔双塔4字。它是上海地区千年以上的古塔之一。
许苏民墓:许苏民(1867-1924年)原名许朝贵,号稚梅,祖籍安徽,世居南翔,布庄店员家庭出身,中秀才,在张家园创办寻源学堂。清光绪一十九年(1903年)闺五月,成立南翔学堂。
人民街、胜利街向西延伸至沪宜公路一线,位于走马塘北侧,是南翔镇现状依旧保留有河街风貌的重要历史轴线,河道两岸风景优美,有着浓郁的历史氛围和宁静悠远的自然风光。从南翔古镇整体的保护角度出发,是城镇格局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