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网
Website on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一个地区的新年风俗,与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与地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据清朝县志、镇志所记载,明清是的南翔属苏州郡嘉定县依人乡。因此,南翔的新年风俗与今苏州地区基本相似。 据1935年出版的由娄子匡编著、周作人题写书名并作序的《新年风俗志》所述,当时南翔地区的新年(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风俗主要体现于以下一些活动中。
开门爆竹
年初一称岁朝,开门要放爆竹三声,蕴涵辞旧迎新、“高升三级”的意义。有人说,放三声爆竹,可以解除瘟疫,一年之中可免除病灾,保障健康。 拜喜神 年初一每家都要悬挂祖宗的遗像,准备香烛、茶果、汤圆、年糕等东西,家长肃衣整冠,率妻子儿女们瞻望扣头,直到上元节的晚上,祭祀后收藏起来,至亲戚家互相庆贺或瞻拜尊亲遗像,这就是“拜喜神”。
拜年线
初一这一天小辈们依次向尊长扣头贺年,尊长把红纸包着的银圆赠赐给他们,叫“拜年线”,也叫“压岁钱”。
飞贴
对住得较远的或者关系较疏的亲友自己不亲往贺年,就叫童仆投送贺刺(今已演变为贺年卡);对方也以如此答拜,这就叫“飞贴”。
橄榄茶
新年中各茶肆在茶壶中放两颗青橄榄。叫“青橄榄”,也叫“元宝茶“。笔者小时候跟父亲在南翔镇今民主东街关帝庙旁的一个茶馆里尝过橄榄茶的味道,有点涩味,但很清香。
看风云
初一早晨,农民起身后要看风与云来卜测一年田事的丰歉。占词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
喜神方
初一早晨,看《时宪书》所定的喜神方在那一方,出门就像那一方作揖,并且向着这一方行走几百步,说这样能一年如意。此外还有走财神方、福神方,也是这个意思。 烧十庙香 十庙就是县城城隍、本地土地等神庙。修行的男女,每年在初一黎明,都要到那里烧香,所以在出发前,预算好路线,这就叫烧十庙香。说是可以避免将来堕入地狱的苦楚。回来的时候必须柱香在东厨司令尊神之前,这叫“烧回头香”。
春酒
年初一开始,亲朋好友互相邀饮,到正月十五才止,这就是“春酒”,又称“年酒”、“路酒”。 财神诞 正月初四夜是财神诞生日,商家都要祭财神,将店号灯笼挂在门口,送财神时还要放爆竹,以示恭敬,这叫做接财神。
小年朝
正业初三是小年朝,这一天不扫地,不生火,与初一一天相同。
接路头
正月初五日是五路神的延诞。这时候有的人家,金锣爆竹,牲礼毕陈,算盘,银锭,天平这些东西也供在桌上,一旁放置刀一把,上面撒一些盐,谐音叫”现到手”,有些人以争先为利市,迟了恐怕给他人领去,所以必须早起迎接。后来发展到隔夜来迎接的,这就叫“抢路头”。
点灶灯
正月十三的晚上,在厨房里悬挂一灯,十八夜为止连点五夜,正月十三是“试灯”,正月十八是“落灯”,这就叫灯节。
闹元宵
元宵前后每家以锣,鼓,铙、钹敲击成调,叫“闹元宵”。乐调有七五三、跳加官、两夹雪、急急风、水底翻等。人们三五成群,各人使一把乐器,儿童们围绕着进行,一边走一边敲,满街满村非常的热闹,俗称“走马锣鼓”。此外还有出龙灯、舞狮子,踩高跷等“闹”的形式。此日还吃骨董羹(俗称贺年羹,和气羹);用米粉做成甏,蒸来吃,叫做蒸缸甏。 正月十五这一天,在南翔地区白天有走三桥的风俗;晚上则有“照田灯”、烧田角的习俗,以企求来年有个好收成。
迎紫姑
望日(十五日)晚上迎紫姑,俗称“坑三姑娘”、“迎门白姑娘”,问她一年中的休咎或婚姻大事。这大多由未出嫁的闺女担当。笔者七八岁时曾多次跟着村上的姑娘们轧热闹。只见他们虔诚的焚香,两人各用一只手指顶拖着一只簸箕,簸箕口上插着一根细竹竿,口里念念有词:“门臼姑娘请上轿”,连续多遍念颂。然后“请”到一张均匀地撒着糠的桌面上,嘴里念着词,这门臼姑娘就会在上面“画”出一些谁也看不懂的“图画”来,说是这是什么什么的,我简直木知木觉,不知所以然。
对于小孩,过新年是最快乐的日子,因为有新衣服穿,有糖果吃,有压岁钱可以随意的蛤,还可以无拘无束地玩;对于大人,也是快乐的日子,一年辛苦,劳累下来,难得有个轻松的日子。于是他们玩麻将牌,推牌九等赌博活动。新年里赌博,父母妻子不会干涉,不管输赢,图个忘情痛快。其实,在年前,与新年关系紧密的一系列活动早已洋溢着浓重的节日气氛。从腊月二十三日开始,人们忙与蒸糕,做酒酿,送灶君,大扫除,买糖果,准备新衣服,沐浴,准备新衣服,祭祖,贴春联等。南翔地区蒸糕是不可少的,无论贫富,只有所蒸的糕质量不同而已。富人家里蒸的是白米红枣猪油糕、白米赤豆糕;穷人家在白米里掺入高粱或玉米粉,猪油是不可企及的奢望。那些有钱的人家,在过年之前,还要杀猪宰羊、买大青鱼;而穷人家只能买一个猪头,一二斤笋干、杀一只自养的鸡或鸭子,将就着过了;不像现在,贫困户有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资助,照样能够过个好年。南翔晚清明国时的新年风俗有的是习俗至今还保留着,如放爆竹、闹元宵、“飞贴”、拜念钱等。那些有着浓厚的迷信色彩活动,随着移风易俗的推行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早已淘汰,如拜喜神、喜神方、烧十庙香、看风云、迎紫姑、点灶灯、拜喜神、走三桥等。而一些富有崭新含义的活动已成为新年的一道靓丽风景,如领导干部走访贫困户、慰问烈军属、团拜会、迎春茶话会等等。这就是新年风俗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 在旧社会里,过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的事,所以又称过“年关”,过年如同过关口,那时多么艰难的事啊。鲁迅小说《祝福》里的祥林嫂、电影《白毛女》里的杨白老等都是因过不了“年关”而惨死的。
0条评论
评论